粟芽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0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粟芽的功效介绍】:

粟芽 (《纲目》)

【异名】蘖米(《别录》),粟蘖(《本草衍义》)。

【来源】为粟的发芽颖果。

植物形态详粟米条。

【制法】将粟谷入水中浸透,捞出置筐内,上盖稻草,每日洒水4~5次,保持湿润,至芽长2~3毫米许,取出晒干。

【药材】干燥粟芽呈小球形,径约1毫米。

表面淡黄色,有外稃与内稃包围,多数均已裂开,露出长约1~3毫米的初生根(芽),或无初生根。

剥去壳即为果实,表面淡黄色,光滑,基部有黄褐色的胚,长约1毫米,胚乳近白色。

质坚,断面粉质,气无,味微甜。

以黄色、有芽、颗粒匀整者为佳。

主产华北各地。

【炮制】炒粟芽:取粟芽置锅内以文火炒至黄色为度。

取出放凉。

亦有炒至焦黄色者。

【性味】①《别录》:味苦,无毒。

②《品汇精要》:味苦甘,性微温,无毒。

【归经】《本草汇言》:入脾、胃二经。

【功用主治-粟芽的功效】健脾,消食,治食积胀满,不思饮食。

①《别录》:寒中,下气,除热。

②《日华子本草》:除烦,消宿食,开胃。

③《纲目》:消导米面诸果实积。

④《山西中药志》:健脾,消食。

治食滞胀满,食欲不佳。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