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司天监
元官署名。中国元朝政府设置的掌管和研究回回天文历算的机构,以及编制回回历其职责是主持观测天象,推算日月五星的行度,预报日月食,并负责历年回回历的编印工作,供中外穆斯林宗教活动使用。回回司天监的建制,约在至元初年就开始筹建,正式成立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据记载,至元四年,回回天文学家札马鲁丁撰进万年历。至元八年(1271)在上都设立回回司天台,同年札马鲁丁进7件西域观象仪(测春秋分时刻的春秋分晷影堂、测冬夏至时刻的冬夏至晷影堂、天球仪、地球仪、星盘、浑天仪、测天体天顶距的测星器),在回回司天台使用,并被任命为提点。时在大都(北京)又有金朝遗留的司天台1座,故有南北司天台之称。至元十六年将两台合并置行监,皇庆元年(1312)改称“回回司天监”。据《元史·百官志》记载:“回回司天监,秩正四品,掌观象衍历。提点一员,司天监三员,少监二员,监丞二员,品秩同上(同司天监)。知事一员,令史二员,通事兼知印一人,奏差一人,属官教授一员,天文科管勾一员,算历科管勾一员,三式科管勾一员,测验科管勾一员,漏刻科管勾一员,阴阳人一十八人。”据考证,回回司天台设立在元上都,位于现今内蒙锡林郭勒盟正兰旗五一牧场所在地。遗址尚存,台址在都城正北,与城墙相连,台东西长132米,南北宽52米,高约12米。台址由东中西三部分组成,呈凹字形,名为承应阙,又称为紫极三台。三台即三能,为紫宫星名,大约取《史记·天官书》“三能色齐君臣和,不齐为乖戾”之义。据记载,回回司天监曾收藏有大批西域天文书籍。据至元十年(1273)统计,有“经书二百四十二部”,属“本台见合用经书一百九十五部”。元亡明兴以后,这批西域天文书仍有“数百册”被送交京师。原回回司天监官员黑的儿、阿都剌、郑阿里等,都被征调至京师译回回天文书,《回回历》和明译《回回天文书》,就是他们翻译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