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头红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0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药名】楮头红

【别名】风樻斗草、卫环草

【汉语拼音】chu tou hong

【英文名】all-grass of Nepal Fleshspik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rcopyamis nepalensis Wall.

【来源】为野牡丹科植物楮头红的全草。

【植物形态】楮头红直立草本,高10~30厘米。茎脆弱,无毛,有四棱。叶对生,长卵形或披针形,长3~10厘米,宽1~3.5厘米,先端长渐尖,边缘有锯齿,主脉3~5条;有长柄。花两性,紫红色,数朵簇生枝顶或叶腋;萼筒为倒尖塔形,有4翅,上部4齿裂,在萼齿下有一小束细毛;花冠4瓣,卵形;雄蕊8,相等,花药长椭圆形,药隔基部有距;子房半下位,4室,胚珠多数。蒴果,顶端有4个大鳞片。种子多数,倒卵形,上面有显著的凸点。花期7月。生于林下或沟边阴湿处。分布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江西、湖北、贵州、四川、云南等地。

【采集】秋季采,鲜用或晒干。

【性味】性凉,味酸,无毒。

【功用主治-楮头红的功效】清肺热,去肝火。治风湿痹痛,耳鸣、耳聋及目雾羞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炖肉。

【各家论述】《四川中药志》:清肺热,祛 肝火,治风湿痹痛、耳鸣、耳聋及目雾羞明。

【生药材鉴定】性状鉴别 全草多干燥皱缩,长约15cm。茎四棱形,直径1-2mm,无毛,表皮红色或棕色,偶有折色斑点。叶对生,多皱缩破碎,黄色或黄绿色,椭圆形或狭卵形,长2.0-6.1cm,宽1.0-3.3cm,基产浅心形,边缘细齿及缘毛。聚伞花序顶生,花紫色,直径约1.5cm;萼筒杯状,4裂片。气微,味酸。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