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体裁:词 年代:宋 作者: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②,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③。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④。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词牌知识
双片五十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另有添字别格三种,双片五十一字,前后片各两平韵。
格式一:
(前片)
⊙○⊙●●○△,
⊙●●○△。
⊙○⊙●,
⊙○⊙●,
⊙●●○△。
(后片)
⊙○⊙●○○●,
⊙●●○△。
⊙●○○,
⊙○⊙●,
⊙●●○△。
*****
格式二(添字别格①):
(前片)
●○○●,
○○○●,
○●●○△。
○○○●,
○○●●,
○●●○△。
(后片)
●●●○○○●,
○●●○△。
●●○○○○●,
○○●,
●○△。
*****
格式三(添字别格②):
(前片)
○○○●,
○○●●,
○●●○△。
●●○○,
●○⊙●,
⊙●●○△。
(后片)
○○●,
●○○●,
○●●○△。
●●○○,
●○⊙●,
⊙●●○△。
*****
格式四(添字别格③):
(前片)
○○●●,
○○○●,
○●●○△。
●●○○,
○○○●,
○●●○△。
(后片)
○○●●○○●,
○●●○△。
○●○○,
○○○●,
○●●○△。
注解
]①熙宁七年(1074)四年作。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谓题名“代人寄远”为托词,实寓作者“行役未归”之感。作者于熙宁六年冬离开杭州去润州等地办理赈饥事,至次年春末尚未归家。②余杭:杭州在隋唐时曾称余杭。③以上四句翻用《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句意。④恰似三句:姮娥,传说中月中女神嫦娥。《淮南子·览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姮娥窃以奔月。“后因避汉文帝刘恒讳, 改“姮”为“嫦”。此处迳以姮娥代月,谓月光斜照梁上双栖燕子,情调感伤,自己情景与之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