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苏·奈保尔
维·苏·奈保尔(1932- )年生于中美洲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婆罗门家庭。1948年毕业于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的首都西班牙港的一所学校。1950年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毕业后为自由撰稿人,曾为BBC做”西印度之声”广播员并为《新政治家》杂志做书评。1955年在英国结婚并定居。1960年代中曾在世界各地广泛游历。
主要作品:
小说:《神秘的按摩师》(1957),《埃尔韦垃的选举权》(1958),《米古埃尔街》(1959,获毛姆奖),《比斯瓦斯有其屋》(1961),《斯通先生与骑士伴侣》(1963, 获霍桑登奖)、《效颦者》(1967,W.H.史密斯奖)、《黄金国的失落》(1969)、《在一个自由国家里》(1971, 获布克奖)、《游击队员》(1975)、《河湾》(1979)、《到达之谜》(1987)、《世途》(1994)、《半生》(2001)
非小说:《中间通道》(1962)、《黑暗地区:印度亲历》(1964)、《过分拥挤的奴隶市场》(1972)、《印度:受伤的文明》(1977)、《刚果日志》(1980)、《伊娃·庇隆归来》(1980)、《在信徒中间:在伊斯兰地区的旅行》(1981)、《寻找中心》(1984)、 《南方转弯》(A Turn in the South, 198)《印度: 百万反叛》(1990)、《选择无家可归》(1994)《孟买》(1994)、《难以置信》(1998)、《父子之间》(1999)
作品风格
奈保尔的作品主要表现了后殖民主义时期,殖民宗主国对第三世界,尤其是非洲国家的控制和破坏,以及异质文化间的冲突和融合。这一文学风格和主题的确立来源作者青年时代在牛津大学的求学经历。在牛津期间,奈保尔初次体尝了移民生活的贫困、孤独,深感自己如迷途的羔羊在异国他乡漂泊,心中苦涩难言。形成其文学风格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奈保尔长期在外旅游。旅游期间,他写下了《中间通道》、《在信徒中间》等多部作品。长期的旅行生活使他深刻更地观察了社会,也形成了他鲜明的文化旅行家的写作风格,更铸就了他原本就无根的,无文化归属的个人特质,使其成为“无国界”作家的代表人物,与拉什迪、石黑一雄并成为英国移民文学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