涝害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0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涝害(làohài、waterlog)是因降水过多、土壤含水量过大,使作物生长受到损害的现象,是田间水分过多,出现“渍”、“淹”、“涝”,致使作物生长受到危害的现象。

土壤含水量超过作物生长适宜含水量的上限,而田面未现出明水时,称为“渍”;田面有积水时,称为“淹”;降雨积水成灾,谓之“涝”。渍、淹、涝对作物生长所造成的危害,总称为涝害。这是霪雨连绵或集中暴雨,排水条件差,过多的雨水不能及时排走,滞留地面而形成的。地下水埋深浅,上层土壤极易蓄满,易形成渍涝,并伴有沼泽化和盐碱化。

涝害的防御措施有:摸清当地涝害的地理气候规律,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疏浚河道,注意灌排结合,提高泄洪能力;植树造林,减轻暴雨危害,维护生态平衡;加强排涝后的田间管理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