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眼花
种中文名:羊眼花
种拉丁名:Inula rhizocephala Schrenk
种别名 :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属中文名:旋覆花属
属拉丁名:Inula
国内分布:我国新疆西部和西北部。生于针叶林下、石砾坡地及高山岩石上,海拔1700—3500米。
国外分布:分布于伊朗、苏联土库曼、阿富汗。
海 拔:1700-3500
命名来源:[Osten? saken et Rupr?,Sert.Tiansch. : 51. 1869]
中国植物志:75:269
组中文名:羊眼花组
组拉丁名:Sect.Aegophthalmus Schott
亚族中文名:旋覆花亚族
亚族拉丁名:Subtrib.Inulinae O.Hoffm.
族中文名:旋覆花族
族拉丁名:Trib.Inuleae Cass
亚科中文名:管状花亚科
亚科拉丁名:CARDUOIDEAE KITAM.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无茎。叶多数密集于根颈上,开展成径8—25稀达35厘米的莲座状叶丛。外层叶较大,长圆形或长圆状舌形,长4—16厘米,宽2—3.5厘米,有不明显的波状齿,下部渐狭成长2—3.5厘米的具翅的叶柄,顶端钝,质薄,两面被疏细毛,下面沿凸起的中脉密生白色附贴长节毛并有散生的腺毛,侧脉5—6对,内层叶较小。头状花序径1.5—3厘米,无或有长2—3厘米而被密毛的花序梗,8—20个密集成半球状较叶为短的团伞花序,无总花序梗。总苞半球形,径1.2—1.5稀2厘米;总苞片多层,外层线状披针形,长7—9毫米,顶端尖,被密毛,上端外折;内层线形或狭线形,长12毫米,较狭,膜片状,直立,顶端渐尖,紫色,有短缘毛。舌状花黄色,较总苞片稍长,无毛;舌片线状长圆形,有3浅齿,管部与舌片近等长,且与冠毛等长;管状花长约9毫米,较冠毛稍短。冠毛红褐色,有多数微糙的毛。瘦果圆柱形,长1.5—2毫米,有纵肋,褐色,被红黄色微伏毛。花期6—8月。
产地分布:分布于伊朗、苏联土库曼、阿富汗至我国新疆西部和西北部。生于针叶林下、石砾坡地及高山岩石上,海拔1700—3500米。
【药 名】:羊眼花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羊眼花的花。
【功 效】:清热解毒、托毒生肌。
【主 治】:可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发热、恶寒诸症、疮疡脓出不净。
【性味归经】:微苦,寒。入肺经。
【用法用量】:内服:9一15克,水煎服。外用:适量,酒调敷患处。
【别 名】:线叶紫菀(《甘肃中草药手册》)、狭包紫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甘肃、青海、四川。
【拉丁名】:Aster farreri W. W. Smith et JF. Jeffr
【考 证】:始载于《甘肃中草药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