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县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0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长泰县
长泰县城全景

【地理环境】长泰县,地处闽南金三角中心结合部,九龙口下游。地理坐标为北纬24°33′—24°54′,东经117°36′—117°57′。东连厦门,南邻龙海,西接华安和漳州,北靠泉州市安溪县,东到厦门市区50公里,南到漳州市区17公里,有省级公路和324国道、319国道、福诏高速公路相连。鹰厦铁路把长泰火车站和全国铁路网联接起来,距县城50公里以内拥有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内外交通十分便捷。长泰县独特的地貌结构,可阻滞冬季寒流和夏季台风的侵袭。整个地形呈蒲扇状,东、西、北三面青山环抱,南部多平原,山地、丘陵、平原错落有致。海拔最高山峰1128米,最低平地7米,呈向南开口的马蹄形地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暖,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21摄氏度,降雨量146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64.5%,县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饮用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1][2][3]

【自然资源】长泰县水能资源蕴藏量大;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为主,有铅锌矿、花岗岩、高岭土、叶腊石、钾长石、硅灰石和五彩玉石(九龙壁)等。[4]

【行政区划】

长泰县
长泰行政区划图

2008年,长泰县下辖:[9]

武安镇:罗山社区、外武社区、登科社区、文泉社区、官山工业园区村、溪东村、鹤亭村、珠浦村、珠坂村、金里村、京元村、中山虚拟居委会、长泰县良种场;

岩溪镇:上宫居委会、下宫居委会、锦鳞村、上蔡村、石铭村、甘寨村、硅前村、硅后村、霞美村、湖珠村、顶山村、田头村、高濑村、国营岩溪林场;

陈巷镇:新店居委会、新吴村、吴田村、祖地村、美彭村、上花村、夫坊村、石室村、古农村、戴乾村、西湖村、苑山村、雪美村;

枋洋镇:径伦村、上洋村、赤岭村、青阳村、科山村、演柄村、枋洋村、内枋村、尚吉村;

坂里乡:坂新村、石格村、高层村、新村村、丹岩村、正达村;

国营古农农场:银塘居委会、石古村、白石村、黎明村、共明村、农荣村、东厝村、龙东村、共同村、山后村、大埔村、粱岗村、建新村、农科站村;

长泰经济开发区:积山村、欧山村;

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十里村、旺亭村、山重村、后坊村、亭下林场村、林果场村;

林墩工业区:乔林社区、林溪村、石横村、乔美村、江都村、美宫村。[5]

【历史沿革】公元876年(唐乾符三年)置武德场(属南安县),公元885年(元德元年)改名武胜场,后称武安场。公元955年(五代南唐保六十三年)升为长泰县。历属泉州、漳州、漳州路、漳州府、汀漳道。1932年4月中央红军曾进驻长泰县。1949年9月19日解放,属龙溪专区(地区)、漳州市。

1949年9月长泰解放后,全县划分为4个区:第一区(城关)、第二区(古农)、第三区(岩溪圩)、第四区(枫洋圩);共辖54保(暂用民国时期保名)。

1950年3月,实行以区辖村。第一区15村,第二区12村,第三区17村,第四区13村,共57个村。1951年,实行以区辖乡(镇),全县4个区辖48个乡(镇)。1952年,增设第五区(坂里)。1953年,全县5个区辖53个乡(镇)。1954年3月,全县5个区辖49个乡(镇)。

1955年9月,全县5个区合并为欧山、岩溪、枫洋、坂里4个区,共辖53个乡。1956年3月,全县改为城关直辖镇和欧山、岩溪、枫洋、坂里4个区,下辖55个乡(镇);10月,合并为欧山、岩溪、枫洋(今枋洋)3个区,下辖35个乡(镇)。

1957年11月,创办国营古农农场,划出欧山区2个乡、岩溪区2个乡归该场管辖。

1958年2月,实行撤区并乡,将全县3个区所辖35个乡(镇)合并为18个乡(镇);5月,再度合并为16个乡(镇)。

1958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化,全县划分为5个公社、52个生产大队。1959年,公社改以驻地名称命名。

1963年,恢复城关镇建制,属城关公社管辖。1984年8月,岩溪公社改为岩溪镇。

1984年10月,政社分开,公社改为乡(镇),大队改为村,农(林)场的大队改为作业区或工区。全县划分设2镇4乡,下辖6个居委会、53个村;4个国营农场,下辖24个作业区。

1985年至1986年,撤销人和乡,其所辖10个村并入武安镇。1987年至1988年,武安镇增设城关村。

1990年,长泰县共设2镇(武安、岩溪)、3乡(陈巷、枋洋、坂里),下辖6个居委会、54个村。

1997年,长泰县面积912.6平方千米,人口18万,辖4镇1乡1国营农场。县政府驻武安镇。[6]

【经济建设】2008全年长泰县实现生产总值3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实现工业总产值72.56亿元,增长36.8%;规模工业产值58.4亿元,增长45.3%;规模工业企业发展总数150家,产值上亿元企业18家,比上年新增加7家。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69亿元,增长64.6%。新批外资项目31个、增资10家,合同利用外资1.31亿美元,增长45.3%;实际利用外资5650万美元,增长39.0%。财政总收入3.15亿元,增长40.1%,其中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1.55亿元,增长37.4%。被评为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

2008年,42个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新开工建设,37个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新建成投产。光电照明、机械制造、体育用品、造纸包装等四大优势产业增势强劲,实现产值31.6亿元,增长76.5%。旅游产业有所突破,泛华生态博览园、台湾企业家山庄等4个重点旅游项目完成投资2.15亿元,旅游区主干道建成27.4千米,连氏大酒店完成主体工程,山重乡村游规划初步完成。联盛纸业、万晖洁具、权昱木制、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建设等4个项目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投资10.57亿元,63个县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7亿元。

2008年,长泰县发展瓶颈有所突破。交战二期公路、银塘北路、角泰公路、农村等级水泥路、泰坤大道及奎山大桥、田头大桥、石室大桥等年度投资1.78亿元,全部建成通车;农村等级水泥路建设完成59.2千米,100%行政村实现道路硬化。成功举办银企座谈会,签订贷款意向7.5亿元。

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加快,新种名优水果和改造旧果园333.33公顷,发展无公害蔬菜3333.33公顷、食用菌200万平方米、优质茶叶233.33公顷,新造丰产林1733.33公顷。投入9896万元建设水利水毁修复工程、防洪排涝工程、标准农田建设、国土整治等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家园清洁行动”深入开展,35个重点村卫生整治扎实推进,全县投工投劳1.4万人次,清运垃圾7000多吨、拆除违章建筑9000多平方米、改圈改厕200多座,新建沼气600口,卫生整治成效明显。[7]

【社会事业】2008年,长泰县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获省市科技进步奖2项,申请专利25项,专利授权18项。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本科上线万人比继续居全市第一位;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发放补助445.37万元,惠及学生2.5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运行良好,参合农民15.9万人,参合率97.8%,获“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县”。

2008年,长泰县1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如期完成,民生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85元,增长36.5%;农民人均纯收入5586元,增长11.3%。城镇新增就业3000多人,实现再就业52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新转移农村劳动力3365人。全县参加企业养老保险3.18万人,4743人领取养老保险金3670万元;参加失业保险1.78万人,2316人次领取失业救济金105.1万元,4703人领到最低生活保障金;7088人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保补助;759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资助。人口与计生工作水平稳步提高,人口出生率10.64‰,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6.76%。完成9处地质灾害点271户群众的搬迁工作,安排补助和配套资金884.3万元。移民工作扎实推进,落实后期扶持资金569万元。万元GDP能耗下降2.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5%。大枋水库一级保护区养殖户关闭。[7]

【名优特产】长泰芦柑(名果)、岩溪晚芦(名果)、文旦柚(名果)、长泰砂仁(名贵药材)、长泰明姜(农副产品)、石铭芋头(农副产品)、龙须菜(农副产品)、枋洋豆签(农副产品)、玫瑰茶(名茶)、长泰竹笋(农副产品)等。[8]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