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絜青
胡絜青(1905.12.23——2001.5.21)
1905年12月23日生,满族。原名玉贞,笔名燕崖、胡春,号洁青,北京人。193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自幼酷爱文艺,嗜绘画书法。曾受著名画家汪采白(汪礼祁)、杨仲子、孙诵昭影响,1938年结识齐白石,1950年正式拜师齐白石,深得教诲并受器重。1931年与舒舍予(老舍)结婚,随老舍去各地,在大小师范院校教授文学课。1958年受聘于北京中国画院,为一级美术师。历任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满族书画研究会会长、北京文联顾问、中国画研究会顾问、北京中国花鸟画研究会顾问。第二至四届全国文代会代表。解放后专业从事绘画。画风得白石老人真传,师法自然,刻意求新,曾向于非闇等老画家求教,花卉、翎毛、草虫等写意于工笔时得佳作。逐渐形成个人风格,尤擅长画松、菊、梅。历届全国画展、书展均有作品展出,并多次获奖。曾与陈半丁、于非闇、汪慎生等多次合作。1957年与陈半丁、于非闇、孙涌昭举办联合画展。1980年在香港举办个展,印有画册。1998年在中国美术馆、1999年在美国举办个展。工笔画《姹紫嫣红》作为国礼赠送给越南的胡志明主席。作品有《月季》、《银星海棠》、《菊花》、《苍松》、《凌云直上》、《傲霜图》、《玉羽春光》等,出版有《胡絜青画集》、《胡絜青百菊图》等。
胡絜青老人2001年5月1日患了肺炎,5月8日住进和平里医院,后来出现心肺衰竭,5月18日开始陷入深度昏迷,再也没能醒来,5月21日下午4点27分因病在和平里医院逝世,终年96岁。
老舍与胡絜青的相识、结婚胡絜青和老舍都是满族正红旗人。胡絜青自幼好强,向母亲提出要上学,将来凭本事吃饭。就这样,她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女子分校和北京师范大学读书。
老舍24岁时去英国东方学校教汉语。后又在新加坡一所中学教了半年书,1930年回国,住在好朋友白涤洲家。
1930年,北师大音乐老师带胡絜青到白涤洲家中,请老舍到北师大讲演,老舍欣然应允,这是胡絜青与老舍的第一次见面。尔后,朋友们便极力撮合这门婚事。
后来,老舍回济南教书。放寒假时,他给胡絜青寄来一封长信,介绍了自己的身世。
信中说:“你给我的第一印象,像个日本少女,你不爱吭声……你我都是满族人,生活习惯一样。你很好学,我对外国名著、外国地理、历史、文学史也很了解,彼此有共同语言,能生活到一起。”
老舍还在信中提出“约法三章”:第一,要能受苦,能吃窝头,如果天天想坐汽车就别找我。第二,要能刻苦,学一门专长;第三,不许吵架,夫妻和和睦睦过日子。
老舍还说:“我没有欧洲人的习惯,出去时,夫人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打伞,我不干。如果心里有气,回家就打太太我也不干。我愿建立一个互相友爱、和和睦睦的家庭。”
此后,老舍一天去一封信,连续写了一百多封信。
胡絜青与老舍第一次拥抱,是在中山公园后面的小沙滩。这是在那个守旧的年代,两人做出的“大举动”,也是他们人生道路上同风雨、共患难的开始。
1931年夏天,在灯市口一家三层楼的旅馆里,在罗常培先生主持下,胡絜青和老舍结了婚。
结了婚后的第二天,老舍对胡絜青说:“我有一句话必须说清,平日,如果你看到我坐在那儿不言语,抽着烟,千万别理我,我是在构思,绝不是跟你闹别扭,希望你别打扰我。”他又说:“咱们要和睦相处,决不能吵架拌嘴。”这句话成为老舍夫妇恪守的信条,他们共同生活了35年,从没有红过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