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火棘
台湾火棘
种中文名:台湾火棘
种拉丁名:Pyracantha koidzumii (Hayata) Rehd.
国内分布:产台湾卑南、恒春及东海岸各地。生河岸多石地区、荒野或丛林中。
命名来源:(经济植物手册)[Journ. Arn. Arb. 1: 261. 1919]
中国植物志:36:181
英文植物志:9:109
属中文名:火棘属
属拉丁名:Pyracantha
亚科中文名:苹果亚科
亚科拉丁名:Maloideae Weber
科中文名:蔷薇科
科拉丁名:Rosaceae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常绿丛生灌木;小枝往往呈刺状,幼时有柔毛,老时深灰色,有纵皱纹,无毛。叶 常3—5,丛生于小枝上,叶片长椭圆形至窄倒卵形,长3—4.5厘米,宽0.7—1.2厘米, 先端微凹或截形,基部楔形,叶边全缘,上面光亮,下面苍白色,幼时密被短柔毛,逐渐 脱落;叶柄长3毫米,被细毛。伞房花序,直径3—4厘米;花梗长5—11毫米,被稀疏 柔毛;萼简钟状,外面密被柔毛,萼片三角形;花瓣近圆形或广卵形,长3.5—4毫米, 宽3—4毫米,先端微凹,基部有稀疏柔毛;雄蕊20,花丝长2—3毫米;花柱5,离生, 与雄蕊等长,子房外被柔毛。梨果扁球形,直径6—8毫米,桔红色,萼片宿存;小核5, 三棱形,棕黄色。
产地分布:产台湾卑南、恒春及东海岸各地。生河岸多石地区、荒野或丛林中。
本种提示:早田文藏(B.Hayata)根据花序顶生及侧生情况,小核位置等将台湾火棘列入枸 子属并分为三种;其后小泉源一(G.Koidzumi)改正了一部分,合并为两种;A.Rehder 再改列入火棘属并合并为一种如上。本种形态基本与我国南部广泛夯布的全缘火棘 P.Atalantioides(Hance)Stapf相似,惟根据金平亮三(R.Kanehira)书中所绘之图比 较,叶片多长圆形,先端微凹或圆钝,幼时两面有短柔毛,与全缘火棘稍有不同,因缺 乏台湾资料,故仍暂保留原名,不予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