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斯瓦夫・米沃什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0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米沃什1911年出生于立陶宛维尔诺附近的谢泰伊涅里一个贵族家庭。当时立陶宛仍然属于波兰的版图(直到1940年归属于前苏联,苏联解体后独立)。当地语言混杂,但米沃什的家庭从16世纪起就讲波兰语,因此,尽管此后一生漂泊不定,并精通好几种语言,米沃什仍然把波兰视为他的祖国,把波兰语当作自己的母语,并坚持用波兰语写作。他曾说:“我是一个波兰诗人,不是立陶宛诗人。”

米沃什在大学里学习法律,并于1936年发表了第一本诗集《冰封的日子》。从诗人早期作品的主题已经可以看出他后来写作风格的端倪:通常是从结合了诗人现实经历的历史视角出发,而以田园诗兼启示录式的手法表现出简洁意象。

他经历过“二战”的纳粹时期及战后斯大林执政时代。他曾在战后的波兰担任外交官,在波兰驻美国与法国的使馆里,负责文化事务。与政府决裂后曾去法国,并于1960年离开法国去美国。在那里,他担任伯克莱大学的斯拉夫语言和文学教授达20多年之久。1989年后,诗人结束了在法国和美国接近30年的流亡生活,回到波兰以后,就一直住在克拉科夫。1980年米沃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米沃什的诗歌主题取材极广,技巧多样,还有诗歌里包含的文化渊源、地域知识、哲学思想,与诗人的敏感性相结合,因而受到高度赞誉。出版的诗集有《白昼之光》、《诗的论文》、《波别尔王和其它的诗》、《中了魔的古乔》、《没有名字的城市》、《太阳从何处升起,在何处下沉》、《诗歌集》等。

米沃什同时还有“流亡知识分子”的负担———他的诗歌只是在他获了诺贝尔奖后,才有机会在自己的祖国发表。流亡与作为异乡人的心境,强化了米沃什作品中关于记忆的主题。他在写作中经常探讨问题产生的根源。发表于1955年的《伊撒谷》,讲述的是关于诗人童年的故事。《旧金山海湾一瞥》,发表于1969年,是溯回作者为在美国找到自己一席之地所做的努力,而用他的话来说,他“一直都还是流浪汉”。

1950年前后白热化的“冷战”时期是米沃什最感孤独之时,他后来说,那段日子自己经常想到自杀。当时他依然坚持以波兰语写作,但由于审查不通过,不能在祖国发表,在国外,则根本没有人读得懂他的作品。他的作品直到1973年才被节选翻译成英文,而被英语国家的读者阅读。

布罗茨基称他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或许是最伟大的”。

米沃什著作宏富,主要作品有:《冬日之钟》(诗集),《面向河流》(诗集),《拆散的笔记簿》(诗文集),《被禁锢的头脑》(政论集),《伊萨谷》(小说),《波兰文学史》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