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湖

城西湖位于淮河右岸,安徽省六安霍邱县城西侧,故名。又因处于沣河尾闾,所以亦称沣湖。相传历史上曾为一片平原,黄河夺淮后,沣河下游河口段淤积,泄水不畅,"湖之水无以达于沣,沣之水无以达于淮,城西湖遂汇为巨队进行围垦开发。垦区在2浸。"因而逐渐形成湖泊,当前是淮河中游最大的湖泊洼地,三面丘岗环绕,北滨淮河。地势平坦,西起上格堤,东抵陈湖咀,南至河口集,河口集以上的沣河,是入湖的主要河道。总来水面积1816平方公里,湖区原有四处入淮口,即王截流、龙窝口、万民闸、任家沟,至1950年,仅存万民闸一处,其余均已堵塞,湖底高程18.0米。 1951年实施的治淮工程中,城西湖列为淮河中游四处蓄洪区之一。在兴建润河集枢纽工程时,在枢纽上游右侧建进湖闸兼退洪水一座;拆除老万民闸,重建城西湖低水水位21.0米高程以下退水闸一座。1958年兴建临淮岗水库,拆除了润河集枢纽,城西湖失去进洪控制建筑物,须临时扒口进洪,迄至1972年在王截流建成进洪闸一座。退低水的新万民闸,也在1958年拆除,迄至1965年利用临淮岗深孔闸,改建为城西湖排涝闸。 城西湖是淮河中游最大的湖泊蓄洪区,控制性能好,蓄洪效果显著,是目前中游河道防洪安全的主要蓄洪区。当蓄水位为21.0米时,湖泊面积314平方公里,容积5.6亿立方米;当蓄洪水位达到26.5米时,湖泊面积527平方公里,总蓄水量29.5亿立方米。 1966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鉴于城西湖蓄洪机遇不多,征得中共安徽省委同意后,决定垦殖城西湖,派部队进行围垦开发。垦区在20.5米高程以下,共有286平方公里,计32.2万亩耕地,其中19.0米高程以下的洼地13.2万亩为军垦区,19.0米高程以上的19.0万亩为民圩。后来地方上要求退垦还湖,经国务院于1987年7月批准,放水还湖。部队已全部撤出,垦区业已还湖。 湖水呈淡黄绿色,透明度0.1~0.35米,PH值为8.2,矿化度242毫克每升,属重碳酸盐类钙组Ⅰ型水。临淮岗水库停建后,已利用其船闸改建作为通往霍邱、沟通淮河的枢纽。城西湖具有蓄洪、灌溉、水产和航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