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贝娄

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美国作家。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尔度过童年。1924 年,举家迁至美国芝加哥。父亲是从俄国移居来的犹太商人,贝娄是家中四个孩子中最年幼的一个。1933年,贝娄考入芝加哥大学。两年后,转入伊利诺斯州埃文斯顿的西北大学,获得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193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理科学士学位。同年,赴麦迪威的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其后在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任讲师,明尼苏达大学任副教授。自1938年以来,除当过编辑和记者,并于二次大战期间在海上短期服过役外,他长期在芝加哥等几所大学执教。 他曾三次结婚,在巴黎居住过并曾在欧洲广泛旅行。
从1941年到1987年的40余年间,贝娄共出版了9部长篇小说。早期创作有结构优美的《晃来晃去的人》(Dangling Man)(1944)、《受害者》(The Victim)(1947),颇为评论界注目。其后不久,美国古根海姆基金会授予他研究金,福特基金会也给予资助,他成了全国文学艺术协会会员。《奥吉·玛琪历险记》(The Adventure of Augie March)(1953)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第一次获得全国图书奖,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由于他把“丰富多彩的流浪汉小说与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结合在一起”,这部小说成为当代美国文学中描写自我意识和个人自由的典型之作。其后,陆续出版了《只争朝夕》(Seize the Day)(1956)、《雨王汉德逊》(Henderson the Rain King)(1959)。1964年出版的小说《赫索格》(Herzog)第二次获得全国图书奖;1970年出版的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Mr.Sammler‘s Planet)第三次获得全国图书奖;1975年出版的小说《洪堡的礼物》(Humboldt‘s Gift)获得普利策奖。此外还有《系主任的十二月》(1981)、《而今更见伤心死》(1987)、《偷窃》(1989),剧本《最后的分析》、游记《耶路撒冷去来》、散文集《集腋成裘》等。这些作品袒露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当代“丰裕社会”的精神危机。 1976年索尔·贝娄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被认为“融合了对人的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瑞典皇家学会授奖时特别提及他的小说《抓紧时光》,认为是现代典型作品之一。
贝娄的一生可以说是集学者与作家于一身,他在创作上继承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传统,并采用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观念和手法,强调表现充满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1968年,法国政府授予化“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贝娄得过各种各样的奖金和头衔,美国两所著名大学哈佛和耶鲁同一天授予他荣誉学士学位,这种殊荣极少美国人能获得。
贝娄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