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刀龙

镰刀龙
化石时期:晚白垩纪
恐龙体长:8.7-10.8米身高6米前臂大约2.5米长
恐龙体重: 4-5吨
生存地点:中国戈壁沙漠
科学分类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蜥形纲Sauropsida
总目:恐龙总目Dinosauria
目:蜥臀目Saurischia
亚目:兽脚亚目Theropoda
科:镰刀龙科Therizinosauridae
属:镰刀龙属Therizinosaurus
种:龟型镰刀龙T. cheloniformis
二名法
Therizinosaurus cheloniformis
Maleev, 1954
简介
镰刀龙(属名:Therizinosaurus)意为「镰刀蜥蜴」,therizo在希腊文意为「切割」或「砍断」,sauros意为「蜥蜴」。镰刀龙是种非常大型的镰刀龙超科恐龙(原先为慢龙下目)。它们可生长至9.6公尺长,重量可达3到6吨。镰刀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约7000万年前,是镰刀龙类中较晚期与最大型的代表。镰刀龙的化石首次发现于外蒙古,当首次被发现时,它们被认为是一种未知的乌龟,这也是其种小名的来源,但现在镰刀龙被认为是种兽脚亚目手盗龙类恐龙。在蒙古发现到一个巨大的化石前臂骨骼,以及一些勾爪化石。其前臂大约2.5米长,一些勾爪大约75厘米长──就像是用来除杂草的长柄大镰刀一样长。镰刀龙是一种生活在中国戈壁沙漠的镰刀龙类动物,尾巴僵直,是因为在它的尾骨上长着被称为骨棒的支撑物。
发现与种
最近几年发现了数个镰刀龙的近亲,例如1993年发现的阿拉善龙,与1996年发现的北票龙,有助于理清镰刀龙类的演化位置。

对于镰刀龙类的祖先已有不同的理论被提出,有些科学家甚至提出镰刀龙类是蜥脚形亚目的后代,但这些保存良好的新发现,呈现出类似鸟类的骨盆、脚部、头颅,有助于确认镰刀龙类属于兽脚亚目的手盗龙类。
特征
镰刀龙的第一个化石发现于40年代晚期,是由一个苏联与蒙古组成的挖掘团队所发现。这个挖掘团队发现了数个巨大的指爪,经测量后发现有1公尺长。然而,当时并不清楚这些化石属于何种动物;直到50年代早期发现了更多的化石,例如更多副指爪,以及部分前肢与后肢。

后来在中国北部的发现,让古生物学家得以组合出这种动物的骨骼,并将它们分类于恐龙,而非乌龟。在1954年,这种动物被命名为镰刀龙(Therizinosaurus),指的是它们巨大的指爪。到目前为止,镰刀龙属仅有一个已承认种,龟型镰刀龙(T. cheloniformis)。
古生物学
食性
镰刀龙的食性仍在争论中,但它们最可能是草食性,它们使用大型指爪将树叶送入嘴中。其他的假设认为它们是以白蚁为食,使用指爪将大型白蚁冢挖开;但依照镰刀龙的巨大体型来看,它们似乎不太可能以昆虫为食,而且它们的宽广嘴部与平坦牙齿显示它们应该是草食性动物。 [1]镰刀龙被认为有者类似现代大猩猩或史前地懒的生活方式,使用它们的长手臂与锐利指爪来抓取树上的食物。
镰刀龙的指爪可能还有其他功能,例如:抵抗掠食者(如同时代的特暴龙)、或是物种内的竞争打斗(可能为了领地或求偶)。这些指爪也可能拥有综合以上功能。
镰刀龙极有可能拥有羽毛,它们的近亲北票龙已确定拥有羽毛。
巨爪作用
镰刀龙的巨爪可以用来自卫或者是争夺配偶,遇到敌人时,它可能站着伸开它的臂,象一只轻拍的天鹅一样,展示它的巨爪,起威吓敌人的作用。
行走方式
最后是关于镰刀龙的行走方式,一部分学者认为镰刀龙的前肢与后肢长度相近,估计是像大猩猩或爪兽那样行动。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不应该是四肢着地的,因为它前肢的结构不适合支持体重,爪也比较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