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角龙

恐龙名称: 弱角龙
拉丁文名: bagaceratops
恐龙体长: 1米
恐龙体重: 65磅
恐龙食物: 草食
生存年代: 7500万年前,晚白垩纪
生存地点:蒙古khulsan (south-western mongolia)
辨认要决: 不详
恐龙种类: 鸟臀目·角龙类
来 历
在拉丁文中:弱角龙是“带小角的脸”的意思,maryanska 和 osmolska于1975年发现的。
简 介
弱角龙是一种非常小的角龙类恐龙——仅仅长一米。脖子上的骨披也是小的,嘴鼻部有一小角。弱角龙的口部没有牙,但它有一个坚韧的“喙”,弱角龙就靠它来咬食树叶的。
弱角龙(学名Bagaceratops)是弱角龙科下的一个属,生活于上白垩纪距今约80百万年前的亚洲。它约有1米长,0.5米高及体重22公斤。它是于蒙古被发现。弱角龙学名中的“Baga”在蒙古语中意即“弱小”,而“ceratops”则是古希腊文“有角的面”的意思。与近亲原角龙相比,弱角龙有着较小的头盾、更为三角形的头颅骨,同样具有喙嘴,但没有额角。弱角龙较晚演化,但被认为比原角龙原始。
发现及物种
弱角龙的化石有五个完整的及二十个部份头颅骨,最长的有17厘米长,最细的只有4.7厘米长。这些头颅骨显示了弱角龙整个的生命周期,令人对弱角龙的成长有较多的资料。
幼龙遗骸原先被临时定名为柯氏原角龙(Protoceratops kozlowskii),后来于1990年才被命名为柯氏矮脚角龙(
Breviceratops kozlowskii)。有解释指这是因幼年的矮脚角龙会成长为成熟的弱角龙。
弱角龙的模式种是罗氏弱角龙(B. rozhdestvenskyi),是为纪念俄罗斯古生物学家罗特杰斯特文斯基(A. K. Rozhdestvensky)。
分 类
弱角龙是属于角龙下目,角龙下目是一群有类似鹦鹉喙状嘴的草食性恐龙,生存于白垩纪的北美洲与亚洲。弱角龙曾将它分类在自己的科弱角龙科,或原角龙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