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斜镇
基本概况角斜镇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

位于海安、如东、东台三县(市)交界处,东边与老坝港镇、拼茶镇为邻,南边与袁庄镇隔河相望,西边与李堡镇接壤,北边与新街镇、唐洋镇接壤,镇政府驻角斜村,距县城30公里。由原角斜镇和原沿口镇合并而成。[2]
面积人口该据当地政府官方网站资料[1]显示,全镇总面积6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约3608公顷。全镇辖新坝、范堑、沿口、老庄、滩河、五虎、五凌、周庄、双龙、角斜、来南、汤灶等12个村民委员会和角斜、沿口两个居委会(其中沿口为村居合一的村),267个村民小组。
历史文化历史上,角斜镇原为黄海之滨的一处滩场,1028年春,宋朝范仲淹拦海筑堤功成,这是堤外晒盐,堤内运盐之地,为黄海沿岸著名的36个盐场之一,清朝时期,封建统治者为治理盐政,曾专门在此设立了场官衙门。
海安花鼓发源于角斜,是倍受海安民众欢迎的民间文艺节日,花鼓戏多于传统节日、庙会、集期上表演,祈祷太平,祝福丰收,表演灰谐、风趣,以丑见美,习惯以三人一组或五人一队,表演时敲锣打鼓,伴之歌舞,过去角斜花鼓的代表人物要数卞公公,老汉70多岁时扮演红娘子仍惟妙惟肖。2008年作为北京奥运会的表演项目,向全世界展示了海安花鼓的魅力。
角斜民兵角斜民兵是一支具有光荣斗争历史的革命队伍,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们积极参军、参战,踊跃支前,屡建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坚持劳武结合,加强战备,为建设海防作出了新的贡献。1966年3月被中共中央华东局、南京军区命名为“红旗民兵团"。1996年3月角斜“红旗民兵团”被省人民政府、省军区记集体二等功,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给予高度评价。
农业发展角斜镇濒临黄海,素为海产品集散之地,鱼、虾、蟹、贝等四季不断。角斜镇抓住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国投省投项目工程建设等发展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投入,并千方百计自筹配套资金,着力营造高标准、跨世纪的现代化工程,大力改造中低产田,修筑乡村道路,植树造林,新建改建电灌站,新建农桥和涵闸,修筑大量防渗渠道,通过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旱能灌、涝能排,保证了农业的稳产高产。进一步加大了乡村道路的建设和管护力度,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与此同时,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角斜镇为“江苏省百家名镇”,1995年被列“江苏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社会发展角斜镇始终坚持弘扬红旗精神,发扬名镇优势,继传统、创新业、抓机遇、促发展、奔小康,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是角斜镇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社会事业推进实绩最好,集镇面貌改变最佳的时期。据统计,2008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276元。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角斜镇响亮地提出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发展思路,全镇上下牢固树立“环境优美就是资源,健康就是财富”的理念,做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清山”。2005年被评为南通市环境优美乡镇,2007年12月顺利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验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