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监督局
——中国最早的水土保持科学试验机构
创建于1942年的黄委会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黄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监督局),是我国建立最早的水土保持科研机构,主要从事水土保持规划、治理、监督、科研、管理和科研成果的示范、推广等工作。建站60年来,坚持科研面向生产、联系实际,走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探索,取得了大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其中获国家级成果奖8项,获省部级成果奖6项。近年来,参加了国家“八五”攻关、水利部“水沙基金”、沙棘资源开发建设等重点科研项目,开展了航空航天遥感、植物组织培养等新技术在水土保持上的应用研究,并取得了相应成果。
2000年,根据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需要,经上级批准,在原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的基础上,成立了黄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监督局。主要负责黄河上中游六盘山以西甘肃省部分及甘肃、青海接壤地区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监督、管理、协调工作,保留水土保持科研与推广职能。
2003年,正式挂牌成立了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直属天水水政监察(水保监督)大队。按照上级授权,在水政管理方面,主要负责黄河干流河源至下河沿河段;负责跨省(区)重要支流的湟水(含大通河)、渭河(耿镇桥以上)干流。在预防监督方面,主要负责黄河上中游部分地区预防监督工作;负责国家级水保生态环境治理区、预防保护区、监督区以及跨省际区域、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督促跨省(区)国家大型开发建设项目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并协助做好方案审查工作,检查方案实施情况;协助地方查处跨省际区域,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违法案件。
为了进一步加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充分利用现有多年的水文观测站网,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为“三条黄河”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基础资料,2003年,正式成立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天水分中心。按照上级批复,主要职责是根据西安黄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下达的任务,并结合自身科研需要,布设监测设施,按有关技术规程对分管类型区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并开展治理项目区及示范区监测;根据需要布设管辖范围内的遥感监测区(样点),对监测点进行管理,并开展水土保持动态监测;采用新技术,开展小流域原型观测和科学研究,研究探索水土保持高效监测途径;定期收集、整理汇编监测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并上报。
作为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甲级资格单位,具有相应从业资质人员32名。先后承担完成了《甘肃省引洮灌溉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甘肃省洮河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等多项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任务,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雄厚的技术实力。承担完成了我国“十五”计划期间四大工程之一的“西气东输”工程新疆轮南至河南郑州段共2945公里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任务,为主体工程的按期开工创造了必要条件。
先后参加完成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规划、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十五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重点区域两川两河及十大孔兑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等水土保持规划的编制工作,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设有水土保持工程监理部,有总监理工程师4名,监理工程师15名。先后承担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藉河示范区项目”以及青海湟水流域、山东省大汶河流域等水土保持监理业务,较好地完成了任务,积累了一定的建设项目管理经验。
1999年,组建了水土保持工程施工队,有专业技术骨干5人,高、中级技工8人,购置有大型施工机械“东方红-1002型”推土机及各类勘设仪器、计算机等设备。已完成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藉河示范区6座骨干工程,经受住了历史罕见的长历时、大降雨量的汛期考验,工程质量良好,为当地的农业发展、生态建设及防洪减灾发挥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目前,全局(站)下设4个管理科室、4个业务科室和4个试验基地。现有在职职工13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0人,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9人,中级职称的42人,涉及水利工程、水土保持、计算机应用等22个专业。科技人员专业门类齐全,整体实力较强,能够承担各类大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规划、骨干工程施工和水政、监督、科研、示范和管理等任务。
为了适应“数字黄河”建设的需要,加快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的步伐,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科技含量,新建了“黄委—天水”国际互联网站(www.hw-ts.com),开通了机关办公宽带局域网,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先后有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国内许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学习,增进了与国内外水土保持界的相互交流。
乘着时代的东风,注入改革的活力,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黄河水利委员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黄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监督局),必将为二十一世纪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