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天文台

海尔天文台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东北1706米高的帕洛马山的山顶,1948年开始使用。(Hale Observatory)
该台拥有口径5米的反射望远镜。还有一台1.2米施密特望远镜,负责寻找射电源的光学对应物及超新星爆发。1970年安装一台60英寸反射望远镜,用来观测暗天体。
著名的帕洛马天图就是施密特望远镜拍摄的。这架5米望远镜自1948年投入使用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望远镜之一,对星系学、超新星、射电源以及红外天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2米施密特望远镜用来寻找射电源的对应物、探讨超新星的爆发、星系演化等繁重的观测任务。
1969年,为纪念美国天文学家G.E.海耳,威尔逊山天文台和帕洛马山天文台合并,命名为海耳天文台。威尔逊山天文台是1904年在海耳领导下建成的,位于洛杉矶市西北32千米处,海拔1742米,北纬34°13′00″,西经118°03′30″。台内1917年落成的2.54米反射望远镜在此后31年中是世界上最大的,它对天文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该台还有口径为1.52米和1.01米的反射望远镜各一台,高分别为18.3米和45.7米的两座太阳塔。帕洛马山天文台是1928年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捐款,并在海耳领导下筹建的,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东北80千米处,海拔1706米,北纬33°21′22″,西经106°51′45″。台内口径为5.08米的反射望远镜于1948年落成,在此后20多年中一直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望远镜。该台还有物镜口径为1.86米、改正镜口径为1.22米的施密特望远镜和口径为1.52米的反射望远镜各一台。此外,1969年在洛杉矶以东160千米处建成的大熊湖太阳观测站(海拔2042,北纬34°15′14″,西经106°54′45″)也归属于海耳天文台。
海尔1868年6月29日生于美国芝加哥一个电梯制造商家庭,卒于1938年2月21日。1890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1892年任芝加哥大学副教授,5年后升为教授。1895~1905年任叶凯士天文台首任台长。1891年发明太阳单色光照相仪,翌年用它拍到了电离钙的H和K线的太阳单色像。1904年主持建成威尔逊山天文台(起初称威尔逊山太阳观测台)并任首任台长。1908年在该台主持建造第一座高达18米的太阳塔,用它发现了黑子的磁场,1912年又主持建成了高45米的太阳塔,用它发现了太阳的普遍磁场。1913年发现,经过11年后,太阳同一半球上黑子群中前导黑子和后随黑子的极性产生反转,只有再过11年才恢复原样。1919年他提出太阳活动的真正周期为22年,这被称为黑子的磁周,同年还提出黑子的磁分类法。他在动员富人和财团出资建造天文台和大型天文望远镜方面成果卓著。他游说金融家C.T.叶凯士出资建造了叶凯士天文台,并为该台安装世界上最大的1米折射望远镜(1897年落成),还游说商人J.D.胡克出资在威尔逊山天文台建成2.54米反射望远镜(称胡克望远镜),1917年建成之后的31年中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用它作出了许多重大天文发现。1928年他筹款建造5米望远镜和帕洛马山天文台,该望远镜直到1948年才建成,被命名为海耳望远镜。还参与创办《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天体物理学杂志》等天文刊物,发表论文和文章400余篇,出版多部著作。为纪念他,威尔逊山天文台和帕洛马山天文台于1969年合并后命名为海耳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