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锥花

中华锥花
种中文名:中华锥花
种拉丁名:Gomphostemma chinense Oliv.
种别名 :
科中文名:唇形科
科拉丁名:Labiatae
属中文名:锥花属
属拉丁名:Gomphostemma
命名来源:[Hook.Icon. l15: 54. 1884]
中国植物志:65(2):116
系中文名:具梗系
系拉丁名:Ser.Peclunculata
组中文名:锥花组
组拉丁名:Sect.Gomphostemma
亚科中文名:锥花亚科
亚科拉丁名:Prasioideae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草本;根木质;根茎粗厚,木质,自其上抽出1—2茎。茎直立,高24—80厘米,上部钝四棱形,具槽,下部近木质,几圆柱形,密被星状绒毛。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4--13厘米,宽2—7厘米,先端钝,基部钝至圆形,边缘具大小不等的粗齿或几全缘,草质,上面灰橄榄绿色,密被星状柔毛及极疏的贴生短硬毛,下面灰白色,密被星状绒毛;叶柄长2—6厘米,腹凹背凸,密被星状绒毛。花序为由聚伞花序组成的圆锥花序或为单生的聚伞花序,对生,生于茎的基部,具4至多花,连总梗在内长2.5—10厘米;总梗短,最长的约2.2厘米;苞片椭圆形至披针形,长11—16毫米,宽5—7毫米,上面无毛,下面被星状短毛,边缘在中部以上有粗锯齿或全缘,小苞片线形,其长一般不超过苞片。花萼花时狭钟形,长12—13毫米,宽5—6毫米,外面密被灰白色星状短绒毛,内面除在萼齿密被星状短绒毛外,余部极疏生短硬毛或近无毛,萼齿披针形至狭披针形,先端长渐尖,长6—7毫米。花冠浅黄色至白色,长约5.2厘米,外面疏被微柔毛,内面无毛,冠筒基部宽约3毫米,在上部1/3突然扩展,至喉部宽达9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长约6毫米,宽约8毫米,先端圆形,微凹,稍向上,下唇长10—14毫米,宽13—19毫米,3裂,中裂片倒卵状近圆形,长7—8毫米,宽6—7毫米,边缘为不规则的波状,侧裂片卵圆形,长宽约5毫米。雄蕊与上唇近等长,花丝扁平,边缘具微柔毛。花柱不超出雄蕊,纤细,自2/3处略粗,先端不相等2浅裂。小坚果4枚均成熟,倒卵状三棱形,长约4毫米,直径约2.8毫米,褐色,具小突起。花期7—8月,果熟期10—12月。
产地分布:产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生于山谷湿地密林下,海拔460—650米。越南北部也有。等模式标本采自福建厦门、广东的罗浮山及东江。
【药 名】:中华锥花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唇形科植物中华锥花的叶。
【功 效】:化瘀疗伤。
【主 治】:治心火上炎所致口舌生疮及咽喉肿痛。用治各种外伤出血有化瘀、消肿、疗伤止痛之功。
【性味归经】:苦,平。心、肺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克。外用:捣敷或研粉。
【别 名】:棒丝花、山继香、白腊锁(广西)
【动植物资源分布】:主要产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
【拉丁名】:中华锥花Gomphostemma chinense oliv.
【考 证】:始载于《中国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