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需求理论
20世纪30年代前,廉价学派提出了相互需求论,约翰·穆勒承上启下,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进行了重要的补充,提出了相互需求的理论;用以解释国际间商品交换发比率。他使用了比较利益的概念,解释贸易双方在利益分配中各占多少的问题。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穆勒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条件(或提供条件)曲线,用几何方法来证明供给和需求如何决定国际交易比率。
穆勒和马歇尔的理论共同构成了相互需求论,论述了贸易条件,即国际贸易中两国产品交换形成的国际交换比率是如何决定和达到均衡的。
(theory of reciprocal demand)又称“国际需求方程式”。从需求和交换比率方面论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理论。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在1848年提出。穆勒认为,两国进行交换,其交换比率取决于双方对各该项商品需求的大小,并稳定在输出货物恰好能抵偿输入货物的水平上。例如,以同一劳动量,英国可生产呢绒10码或亚麻布15码,德国可生产呢绒10码或亚麻布20码。在此情况下,英国可专门生产呢绒,德国可专门生产亚麻布,然后相互进行贸易,英国以10码呢绒换取德国的17码亚麻布,这样对两国都有利。但若英国对亚麻布的需求减少或德国对呢绒的需求增加,交换比率成为10码呢绒对18码亚麻布时,贸易条件对英国较有利;若交换比率成为10码呢绒对16码亚麻布时,贸易条件对德国较有利。这两种情况下,贸易都不易展开。只有在两国相互需求的商品价值相等时,贸易才能实现稳定的均衡。相互需求理论是对比较成本说的补充,只能适用于经济规模相当、双方的需求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两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