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灵歌
【湘灵歌】①
(1931年)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
高丘寂寞竦中夜②,芳荃零落无余春。
鼓完瑶瑟人不闻③,太平成象盈秋门④。
这首诗是鲁迅写给片山松元的。《鲁迅日记》1931年3月5日,诗中“如”作“于”,“皎”作“皓”,“皓”作“素”。
①湘灵:《后汉书·马融传》注:“湘灵,舜妃。”
②高丘:楚国山名。屈原《离骚》:“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③唐朝钱起《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④太平成象:《通鉴·唐纪六十》,大和六年,唐文宗问宰相牛僧孺:“天下何时当太平?”牛答:“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秋门:李贺《自昌谷到洛后门》:“苍岑竦秋门。”曾益注:“洛阳有宜秋门、千秋门。”洛阳是东都,这里借秋门指南京。
【翻译】
原先听说湘水漫江碧透,可现在水面上却漂着血痕!
湘水之灵在湘水上看自己的倒影,就象是皎洁的月亮后有彤红的云霞。
高丘在晚上变得很寂寞,鲜花也全部凋零,春天消逝。
鼓完瑶瑟却跟本没有人听,南京充斥着粉饰的太平。
【解释】
诗写于1931年,用来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第一句用胭脂来指代染红的河水。最后一句意思是:太平本来应该是无象的,南京里却是“太平成象”,写出了国民党一边大肆屠杀一边还粉饰太平的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