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

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又译埃拉斯默斯,史学界俗称鹿特丹的伊拉斯谟),(生于约1466年10月27日,卒于1536年7月12日)是中世纪尼德兰(今荷兰和比利时)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神学家。伊拉斯谟是一个用“纯正”拉丁语写作的古典学者。
伊拉斯谟对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的思想有巨大的影响,路德钦佩并渴望结交伊拉斯谟。
尽管伊拉斯谟终生都是一个天主教徒,但他尖锐地批评了当时他认为骄奢过度的罗马教会,甚至拒绝接受后者授予的红衣主教地位。
在《论死亡之准备》(Treatise on Preparation For Death)一文中,他声明了自己的观点——永久生命的保证不在于教堂中的圣礼和仪式,仅在于对基督赎罪的信念。
伊拉斯谟整理翻译了《圣经·新约全书》新拉丁文版和希腊文版。他创作的作品有《愚人颂》,《基督教骑士手册》(Handbook of a Christian Knight)和《论儿童的教养》(On Civility in Children)等等。
伊拉斯谟原名Gerrit Gerritszoon(荷兰语写成 Gerhard Gerhardson),一般认为生于鹿特丹,但最近有研究显示他出生地其实在今天荷兰的高达。尽管他的名字已经和鹿特丹这座城市分不开,但他事实上只在那里生活了四年便离开了,至死也没再回去过。后人只能从他著作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关于他家庭和早年岁月的信息。几乎可以肯定他是一个私生子。他父亲后来成为了牧师,易名Roger Gerard。关于她母亲的信息,人们除了知道她名叫Margaret,是位医生的女儿之外,便一无所知了。尽管是私生子,伊拉斯谟幼年仍然得到了父母的照料,直到他们在1483年暴发的鼠疫大流行中相继死去。少年时代的伊拉斯谟在修道院和半修道院式的学校里受到了当时最好的教育。有研究发现,伊拉斯谟曾在1487年深深迷上过一位被他称为“我灵魂之另一半”的男青年,名叫Servatius Rogerus。他曾对男青年写道:“我曾痛苦而不懈地追求过你。”[1]
伊拉斯谟于1492年他25岁时成为牧师,并作修道院宣誓。但之后的日子里他不但从未认真投身神职工作,而且将僧院制度作为了他批判教会统治中的主要抨击目标。在他从事神职工作后不久,就得到了一个离开修道院的机会。基于他精湛的拉丁语水平和闻名的作家身份,他被邀请出任Cambray, Henry of Bergen主教的秘书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