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宁
副教授。男,1953年1月生,现任教于兰州大学。
《现代派诗歌中的"意识流"技巧》,发表于《漳州师院学报》1996年第三期。《审美文化嬗变中的自然异化》,发表于《漳州师院学报》1999年第四期。《感觉、阐释、历史--三位一体的阅读策略》,发表于《漳州师院学报》2001年第四期。《美的失落》,发表于北京《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年第二期。现从事于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多次在《自然》《科学》等极具影响力的杂志上发表文章,多数文章SCI影响因子大于6.0.曾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北京市基金2项、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日本早稻田大学合作基金2项。作为重要承担者之一完成了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发表过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论文263余篇,SCI收录40篇,EI收录123篇。获中国发明专利5项。2005年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奖”、“中国化学会第三届优秀论文奖”,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杜宁教授研究范围极广,在 聚合反应及新型聚合物的合成,高分子结构、表征与性能,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新理论、新技术,微纳米材料和技术,功能高分子和生物医用高分子,天然高分子及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改性、共混与复合,高分子与工业,高分子与教育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成就。在烯类自由基聚合方面,内容涉及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和反应机理,在过氧化物与胺引发体系中,证实来自过氧化物和胺组分反应产生的两种自由基都能引发单体聚合,首次提出有机过氧化氢物与胺体系的引发机理,并由实验得到证实,烯类接枝聚合和反应机理;其难点是弄清接枝地点与接枝机理,应用模型化合物的反应,弄清了聚醚氨酯、聚醚聚酯的接枝地点和提出接枝机理;非共轭双烯类自由基及负离子聚合,两者都能得环化聚合物;吸电子烯类单体的电荷转移光引发聚合的研究甚少,通过含胺及其他给电子体的光敏引发聚合的研究,首次将芳胺由叔胺扩展至伯、仲胺,在光敏引发聚合方面证实可以通过CTC激发或定域激发两个途径;在离子聚合方面,有四氢呋喃为主的开环聚合与共聚合和反应机理,以及有关嵌段共聚合等,首次发现二酰氯(癸二酰或已二酰氯)/高氯酸银体系引发四氢呋喃聚合是一活性聚合,将活性链中心由正离子转变负离子烯类聚合,得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四氢呋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三嵌段共聚物。
70年代以来开展功能高分子研究,特别是涉及光敏高分子以及生物医用高分子,包括抗凝血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药物和高分子生物材料中的药物缓释体系等方面。研究出这些材料的合成方法;通过分子设计可以合成不同结构的嵌段共聚物,来调节其降解和释放药物的速度,能达到药物的常效恒速释放。最近二三年来又开展了生物老化中化学机理的研究等。
在上述的各个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完成了中国科学院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卫生部计生委基金等项目。其中“胺存在下的烯类聚合与引发机理”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正离子开环聚合‘活性’链的研究”获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烯类自由基聚合引发体系研究”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类)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