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庆余堂中药文化
基本信息文化遗产名称:胡庆余堂中药文化[2]
胡庆余堂所属地区: 浙江 ·杭州
遗产编号:Ⅸ-8
遗产类别:传统医药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
遗产级别: 国家
简介“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传播着“江南药王”长盛不衰的故事。在中国虽然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中药号,但最有名的被大家公认的只有“两家半”--北京的同仁堂算一家,杭州的胡庆余堂算一家,广东的陈李济算半家。而同仁堂与陈李济的古建筑包括作坊已被全部拆掉,换成新造的房子,没有传统特色,只有胡庆余堂保留了下来。
胡庆余堂坐落在杭州秀丽的吴山北麓,享有"江南药王"的美誉。它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国药字号,也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徽派商业古建筑群。
溯源“江南药王”胡庆余堂,是“红顶商人”胡雪岩在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创建的药铺,地处杭州清河坊。从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到明、清两代,清河坊一带形成了一条“药铺”长廊。其中如南宋的保和堂、明朝的朱养心膏药店;晚清的“六大家”胡庆余堂、叶种德堂、方回春堂等。胡庆余堂全面继承了南宋官方制定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制药技艺和行业规范。从这一意义上讲,杭州是“古代中医药典”的发迹之地,而胡庆余堂则秉承了这一良好的传统。
胡庆余堂以宋代皇家药典《太平惠民和济药局方》为基础,收集各种古方、验方和秘方,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精心调制庆余丸、散、膏、丹、胶、露、油、药酒方四百多种,著有专书《胡庆余堂雪记丸散全集》传世。继承祖传验方和传统制药技术,保留了大批的传统名牌产品。胡雪岩故世后,胡庆余堂曾数次易主,但店名仍冠以"胡"字,“胡庆余堂”信誉声名远扬。
文化特色在悠久的历史中,胡庆余堂沉淀的丰富独特的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之精华,也是胡庆余堂百年老店经久不衰的法宝之一。
1、是乃仁术
胡庆余堂门楼上现今还保留着创始人胡雪岩所立“是乃仁术”四个大字,它表达了胡庆余堂创办药业是为了济世、广济于人。这四个字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医者,是乃仁术也。"更反映了当时就有难能可贵的诚实守信和治病救人的仁义。数百年来胡庆余堂一直铭记这一祖训。
2、真不二价
胡庆余堂制药遵守祖训:“采办务真,修制务精”,所生产药品质量上乘,所以在竞争上提倡货真价实,"真不二价"。"真不二价"的横匾至今还悬挂在国药号大厅。
3、戒欺
“戒欺”文化胡庆余堂崇尚戒欺经营,著名的"戒欺"匾额系胡雪岩清光绪四年四月亲笔所写店训,它告诫属下:"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戒欺的理念,涵盖方方面面,反映在经营上,首推的是"真不二价",即做生意讲诚信,老少无欺,贫富无欺,不能有丝毫掺假,"采办务真,修制务精"。"戒欺"是胡庆余堂以"江南药王"饮誉120年的立业之本。
传统技艺中成药制作十分注重炮制,而炮制技能恰是中药之精华所在。坊间早有“炮制不严而药性不准”之说。炮制分为:修制(纯净、粉碎、切制)、水制(润、漂、水飞)、火制(炙、烫、煅、煨)、水火共制(煮、蒸、炖)等,胡庆余堂历来讲究遵古炮制,凡学徒进门头3年,必先经过学“炮制”这一关。如麻黄要去节、莲子要去芯、肉桂要刮皮、五倍子要去毛等,已列为制作规矩。
胡庆余堂初创期,收集了散落在民间的验方、秘方,研制成胡庆余堂特有中成药。为了使口头相传的技能得以保护和传承,当时的员工用毛笔将这些“中药处方和工艺”手写成文,尊为“堂簿”。1960年,由胡庆余堂起草将中成药的传统处方和泡制工艺汇编成册,以浙江省卫生厅的名义出版,作为全省中药行业的制药规范。
治疗癫狂病的良药“癫狂龙虎丸”内有剧毒药砒霜,胡雪岩曾假借药王桐君老人托梦,令人将一间工场打扫干净,把门窗全部封闭,不准任何人窥扰,然后让药工把碾得极细的药粉,摊在药匾上,用木棒在药粉上写“龙、虎”两字各999遍,每顺写一遍后再倒写一遍。试想拌写了999遍的药粉,岂能不匀?至于操作时门窗封闭,不准外人窥扰的神秘氛围,想来大概是要求药工集中精力专心操作,保证药品质量罢了。
吊腊壳、泛丸药、切药材……这些中药制剂的传统技能,经过一代代技艺精湛的药工之手,在胡庆余堂的特定空间中,一脉相承地延续了下来。
比如“立马回疔丹”。当年杭州著名中医外科余步卿,经常来胡庆余堂购买立马回疔丹。这是一味疗效显著的外科药品,形状如小小的锥钉,余步卿把病者疮毒切开后,去尽浓脓及毒液,将此药塞进疮口,过几天立即痊愈。这药最主要的一味原料叫“金顶砒”。它是用砒霜和青铅炼制而成。这药的绝活是“炼丹”,时间、盛器、火候全凭有经验的药工掌握。[3]
传承发展胡庆余堂的制药技艺非常独特,保存了一批民间的古方、秘方。企业内身怀绝技、熟练掌握中药手工技艺的老药工有的仍然健在,这都是社会的巨大财富。由于现代技术影响、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以及强势文化的冲击等因素,胡庆余堂的传统受到威胁,有的甚至到了濒危状态。为此,胡庆余堂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制订了一个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1]
1987年,胡庆余堂在古建筑群内,创办了我国首家中药主题博物馆。
吴山脚下清河坊街的 胡庆余堂[4]中药博物馆以胡庆余堂古建筑为依托,秉“原址保护、原状陈列”之原则,集中药起源、陈列展示、手工作坊、营业大厅和保健诊疗五大部分,展示了大量的中药传统制药器具及上万种中药植物、动物、矿物标本,其中堪称珍品的如7000年前浙江河姆渡文化时期、西汉长沙马王堆、宋代泉州湾沉船等出土的药材、被称为“中药四宝”的马宝、狗宝、丑宝、猴宝等。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于1991年开馆。
1988年,“胡庆余堂”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胡庆余堂”荣膺中国弛名商标。
2003年,“胡庆余堂”认定为浙江省首届知名商号。
2006年,“胡庆余堂”被国家商务部重新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2006年5月20日,胡庆余堂中药文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浙江省杭州市的冯根生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