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叫天

盖叫天简介盖叫天(1888—1971),男,京剧武生。原名张英杰,号燕南。河北高阳人。逝世:1971年1月15日,农历庚戌年十二月十九日。
艺术经历8岁时入天津隆庆和科班,一开始学的是老生、老旦,也学武生。他10岁开始登台,13岁在杭州演出时开始用“盖叫天”之名,意思是要超过当时的“伶界大王”谭鑫培,因为谭鑫培的艺名叫“小叫天”。他以演短打武生为主,长期在上海,杭州一带演出,有“江南第一武生”之称。15岁在杭州演《花蝴蝶》时曾不幸折断左臂。1934年,他在上海大舞台,用当时流行的机关布景演出《狮子楼》时,扮演西门庆的演员因为缺乏经验,从楼上跳下后,没有留出足够的空地,盖叫天扮演的武松从两丈多高的楼上跳下时怕压伤他,在空中一闪身,落地时用力过猛,右腿骨折。在医院,又碰上庸医接错了断骨;盖叫天一听说有可能无法登台,便毅然在床架上撞断了腿骨,要医生重接。等腿伤痊愈后,他又在更新舞台演出了头二本《武松》,从“打虎”一直演到“逃亡”,先后演了三个半月。由于他在武松戏方面的突出创造,因此被世人誉为“活武松”,又称“江南武松”。
代表剧目除了《武松》外,还有:《打虎》《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鸳鸯楼》、《三岔口》、《白水滩》、《一箭仇》、《洗浮山》、《鄚州庙》、《闹天宫》等。
后代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张翼鹏,二儿子张二鹏,小儿子张剑鸣(小盖叫天),均工武生。张翼鹏也是武生中的奇才,创造了很多高难武功技巧,可惜英年早逝。
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盖叫天继承南派武生创始人李春来的表演艺术,又广泛吸取其他表演艺术的长处并结合个人的条件加以发展,形成南派短打武生又一个重要流派,世称“盖派”,擅长短打武生,曾经获得“第一勇猛武生”的称誉。
他曾习武术,将武术的功底作为武打技艺的基础,又博采前人之所长,融会于自己的表演之中,故盖派的武打独具一格。中年以后,风格有所变化,讲究武戏文唱,于稳练从容之中兼有脆率利落。表演方法根据剧情及人物性格而各自不同,善以丰富变化的武打和造型表现不同的人物。同一人物在不同剧目中的塑造方式也不相同,如武松在《打虎》、《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蜈蚣岭》各剧目中的神态、武技都有所区别,比较清晰的勾勒出了武松思想变化的脉络,树立了可信的英雄形象,有“活武松”之誉。
盖叫天在剧目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早年曾创演一批独有戏,如《乾坤圈》、《劈山救母》、《伏虎罗汉》、《乌江渡》、《普陀山》、《四大金刚战悟空》等,并对剧目的兵刃、武打技巧、服装甚至舞台美术都有所创新,如《乾坤圈》中的哪吒的耍圈,《四大金刚战悟空》中的弹琵琶、耍青龙、耍宝伞,《劈山救母》中沉香耍斧先变斧杆再变红绸,《普陀山》中黄龙真人转瞬间由人变龙等表演。在《乌江渡》中还改革了项羽的服装与扮相,都很火炽、新颖。盖叫天在北方学艺,南方成名,南方武生戏大都宗法盖派。
他演猴戏与其他各派扮相也有所不同。
活动年表1924年,农历甲子年:周信芳露演于北京第一台、开明戏院
1930年,农历庚午年:盖叫天父子首次赴武汉演出
1934年1月,农历癸酉年:盖叫天父子应黄玉麟之邀到长乐舞台演出
1940年,农历庚辰年:周信芳、杨小楼、盖叫天为建造梨园坊义演
1948年,农历戊子年:黄金大戏院1948年武生大会串举行
1951年,农历辛卯年:上海京剧界为捐献飞机大炮第一次义演
1951年4月,农历辛卯年:上海京剧界为捐献飞机大炮第三次义演
1952年11月14日,农历壬辰年九月廿七日: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结束
1958年9月,农历戊戌年:图书《粉末春秋》出版
1959年7月,农历己亥年:上海举行各剧种流派观摩大会串
1963年2月,农历癸卯年:彩色戏曲片《尤三姐》、《武松》同时开拍
盖叫天墓盖叫天墓自建于50年代,坐东朝西,土石结构,墓前立有石碑坊,上书"学到老"三字,两旁楹联为"英名盖世三岔口,杰作惊天十字坡",将其姓名、艺名和戏名巧妙地镶嵌其内。
杭州西线景区杨公堤边的山坡上,耸立着一座亭子,额枋上“学到老”四个大字栩栩生辉,柱子上的对联是“英名盖世三叉口,杰作惊天十字坡。”亭后是墓葬。这就是一代京剧名大师盖叫天的自造墓,60年代后期被毁,1985年重修。
1971年1月15日,盖叫天因受文革迫害,在杭州含恨逝世。其墓址坐落于丁家山麓,西山路边。198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重修盖叫天墓,并将盖叫天的骨灰移葬此处。墓前门楼和石牌坊题有匾额“学到老”(黄宾虹书),楹联“英名盖世三岔口,杰作惊天十字坡。”(吴湖帆撰书)和楹联“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陈毅撰、沙孟海书)这是对盖叫天一生真实的写照和最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