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上海交通大学,建于1985年,于1992年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1993年正式对外开放,1997年通过国家第一次评估,获得很好的评价。
实验室的主体是海洋工程水池。该水池长50米,宽30米,深6米,可以模拟风,浪,流等各种海洋环境。并能在0~5米范围内任意调节水深。海洋工程水池与其它有关配套设施如:船模拖曳水池、空泡水筒、结构力学试验、水下工程水池和操纵性实验室等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试验基地和研究实体。主要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在各种海洋环境下的流体动力载荷、运动及结构响应;各种海上浮式生产系统和深海平台的动力特性及模型试验;超大型浮体动力特性及模型试验;深潜器空间运动理论及其计算方法;海底管线埋设和检测;船、桨、舵流场耦合的理论及其计算方法;螺旋桨降噪减振、空泡及其剥蚀机理;结构承载能力和动力分析;海洋环境模拟及其测试分析技术;载人与无人潜水器、新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及工程开发研究。
实验室由李润培教授任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2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教授1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长江特聘教授2名,有博士学位教师11名[1]。 工作人员: 34名,其中研究人员:30名,技术人员:4名。主要仪器设备10台(套),占地面积4305平方米,其中试验场地 2000 平方米。
◆ 性质: 国家级
◆ 服务领域: 海洋环境(风浪流)条件作用下舰船及海洋工程结构物的流体动力载荷及其运动的分析;舰船及海上结构物的下水、运输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的模拟和性能研究;新型海工结构的基础研究。
◆ 主要成员: 实验室主任李润培(教授)
学术委员会主任吴有生(教授)
◆ 依托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 主管单位: 国家教育部
为了适应造船和海洋工程事业发展的需要,在上海交通大学建成了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于1992年通过国家验收。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由新建的海洋工程水池及原有的船模试验池、空泡水筒、结构动力加载系统及水下工程水池五个部分组成。实验室的先进设施可用于从事船舶及海洋工程结构物在各种海洋环境条件下的流体动力载荷、运动及结构响应;潜体在深水中的空间运动;推进器及水翼的空泡剥蚀和噪声机理;浅吃水船的操纵性能;结构承载和动力分析研究。因此,实验室的研究领域覆盖了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水下工程的设计及技术开发。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开放性实验室,欢迎国内外从事本学科领域的学者、工程技术专家来本室开展合作研究。实验室乐于承接国内外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委托,进行海上石油、天然气开发、海底矿藏开发以及航运、造船等领域中工程实际问题的重大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