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竹

甲竹
种中文名:甲竹
种拉丁名:Bambusa remotiflora Kuntze
种别名 :疏花单竹、麻竹、石竹、水竹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属中文名:簕竹属
属拉丁名:Bambusa
国内分布:产广东、广西和海南。越南也有。模式标本采自海南琼山。
命名来源:[l.C. : 760. 1891]
中国植物志:9(1):119
亚属中文名:单竹亚属
亚属拉丁名:Subgen.Lingnania
族中文名:簕竹族
族拉丁名:BAMBUSEAE Trin.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亚科中文名:竹亚科
亚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竿直立或近直立,通常高8—12米,顶端稍弯曲;节间长30—40厘米,直径5—7.5 厘米,深绿色,幼时无白粉或近无白粉,贴生有排列为条纹状的褐色柔毛,毛脱落后竿 表面无凹痕;第4节间的壁厚为6—9毫米;节稍隆起,幼时近竿基部数节于竿环及箨环 下方各被一圈黄白色绢毛毛环,竿环平坦;箨环凸起,常留有箨鞘基部残存物;竿每节 分数枝,粗细不等,主枝较粗长。箨鞘厚革质,顶端截形或微凹陷,背面贴生向上的黑 色刺毛;箨耳呈狭长圆形,其边缘的缝毛为淡黄色或苍白色,质硬而曲折,基部粗糙;箨 舌高2—3毫米,顶端在中部拱起,呈“山”字形,边缝具长为6-14毫米的粗糙流苏状 毛;箨片外翻,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背面无毛,腹面被短刺毛。末级小枝具8—16片 叶,叶鞘背面通常无毛,具突起的纵肋纹;叶耳小,质脆而早落,鞘口燧毛密集,纤细, 劲直;叶舌短,边缘具长为2—3毫米的流苏状毛;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通常长 9—20厘米,宽l一3厘米,两表面均无毛。花枝无叶。假小穗披针形,长l-2.4厘米; 小穗含小花4—7朵;颖1或2片,宽卵形,长3.5—5.5毫米,背面无毛,边缘被短小 纤毛;外稃宽披针形,长约9毫米,宽5—6毫米,背面及边缘无毛;内稃与外稃通常近 等长,背面无毛,脊的先端粗糙或平滑;花药线形,长约4毫米,基部下延呈箭簇形;花柱极短,柱头通常3枚,羽毛状。
用 途:本种的篾性坚韧,所编织的竹器经久耐用。
产地分布:产广东、广西和海南。越南也有。模式标本采自海南琼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