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勒勃屈利效应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0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克勒勃屈利效应(英文:Crabtree effect)

1929年因克勒勃屈利在高浓度的葡萄糖培养基和有氧条件下培养细胞时发现细胞生长受到抑制且生成乙醇的现象而得名。此效应也称葡萄糖效应,主要是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的生物能转换受到了限制。

经后人研究认为:在酵母系统中主要是在高葡萄糖时抑制了细胞色素a的合成,使积累的NaOH+H+抑制丙酮酸脱氢酶系统,从而使丙酮酸进入不了三羧酸循环并诱导出丙酮酸脱羧酸而使丙酮酸形成乙醇;在细菌系统中过高的葡萄糖和细菌比生长速率会阻遏与生长关系密切的磷酸化位点I使生长减慢和引起乙醇形成,另过高的比生长速率还会抑制存在于细胞系统中的细胞色素d而使碳流部分走糖酵解途径。克勒勃屈利效应是糖代谢中重要调节机制。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