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林

一、个人简介吴国林, Guolin WU , 男,1963年5月生,四川营山人,(物理学)理学学士,(物理教育学)教育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哲学博士(1999),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华南理工大学“兴华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第二届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略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培养对象。
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哲学系作访问学者,师从著名现象学技术哲学家Don Ihde。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方法论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研究领域:物理学哲学、宇宙学哲学、系统哲学、技术哲学、现象学、产业集群等。已发表论文100多篇,著作近20部。其中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哲学动态》发表论文15篇,为《新华文摘》和中国人民书报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0多篇。主持、参加完成国家级与省部级项目10多项。
二、要论文有1、宇宙创生新探索,《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1)。
2、宇宙的耗散结构模式探索,《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5)。
3、时空稳定性及其哲学思考,《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山西) 1993;1
4、宇宙耗散结构模式科学前提的探索,《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7).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自然辩证法B2》1993;5。全文转载。
5、论宇宙创生的物质性——评量子宇宙学模型,《云南社会科学》1993;(2)。为人大《自然辩证法B2》1993;(6)全文复印。收入吴中平主编:《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第一卷)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1996年。
6、非线性、混沌与宇宙的有限无限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4)。为人大复印资料《自然辩证法B2》1994;5全文转载。
7、物质可分性新探讨,《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8)。为人大复印资料《自然辩证法B2》,1994;5全文转载。
8、现代宇宙学进展及展望,《大自然探索》(原自然科学学术季刊)1993;(4)。
9、试论微观物质开放性及其对物质可分性的影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1)。
10、超弦理论及其开放性、可分性与“观察者”问题,《云南社会科学》,1996;(6)。为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B2》,1997;3全文复印。
11、从微观物质开放角度审视EPR佯谬,《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1)。
12、试论物质可分无限性与宇宙无限性的统一,《河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7;2。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哲学原理》,1997;6
13、“开放”初探,《哲学动态》,1997;(7)。
14、后现代科学可以成立吗?《河北师范大学报》(哲社版),1998;(4)。为《新华文摘》1999;(3)转载。为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哲学B2》1999;(1)全文复印。
15、试论科学的合法性,《学习与探索》,2000;(2)为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哲学B2》2000;7全文转载。《光明日报》2000年6月15日转摘。
16、开放论何以可能?《学术界》,2000;(6)。为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1;(1)全文转载。
17、论知识的客观性,《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6)。
18、论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评价与复杂性,《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9);
19、走向开放实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5);
20、现代科学技术与后现代知识,《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为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哲学》2001;(8)全文转载。
21、专业镇——一种新型乡镇经济发展模式,《科技导报》,2001;(5);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乡镇企业•民营经济》2001,(8)全文转载。
22、主体间性与客观性,《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6):
23、中小企业网络的方法论意义:基于复杂系统的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1)。
24、论知识的不确定性,学习与探索,2002;(1)。为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哲学》2002;4全文转载。该文成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3—2004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2200试卷代号:2200)(行政管理、物业管理专业文秘管理与应用写作试题)的学术范文,进行有关分析。
25、Guolin Wu, The Emergent Mechanism of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The 7th World Multiconference on Systemics, Cybernatics and Informatics. July 27-30, 2003, Orlando, Florida, USA. Proceedings, Volume XVI。
26、物质可分无限性再思考。《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3)。
27、试论产学合作的复杂性、生成性系统干预及其方法论原则。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28、论技术本身的要素、复杂性与本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全文收入陈凡主编《2005年技术与哲学研究》(第二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年。
29、量子信息的本质探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6)
30、量子纠缠及其哲学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7). 为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5(10)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5期第190页收录。该文还受到美国John Templeton 基金会的重视,该会秘书长Jean Staune博士专程(2006年7月)到广州市访问与讨论。
31、科学发展观的语义分析,《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5)
32、量子非定域性及其哲学意义,《哲学研究》,2006,(9)。
33、量子信息哲学正在兴起,《哲学动态》,2006,(10)。为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
34、计算复杂性、量子计算及其哲学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
35、量子控制的基本概念及其哲学意义,《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5)。
36、计算机本身的后现象学研究,载《技术哲学研究年鉴(2007年卷)》,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
37、现象学的现象与量子现象的相遇,《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5)。Encounter Between Phenomenological Phenomena and Quantum Phenomena。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8年第7期P.42-47全文转载。
三、主要著作有1、《第一推动》(合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2、《科学哲学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3、《发现灵魂——知识时代的人性与诗意》(个人专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获2003年12月“第6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8届优秀青年读物奖一等奖”。
4、《科技、经济与社会整合的前沿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
5、《探索知识经济》(个人专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
6、《二次创业计划》(主编与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年
7、《物理:探索万物的真善美》(主编与著),陕西科技出版社,2004年。
8、《广东专业镇——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与生态化》(主编),人民出版社,2006年。
9、《当代自然辩证法导论》(参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自然辩证法”研究述评》(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物理学哲学导论》(吴国林,孙显曜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
12、“改革创新篇”第一副主编,载《广东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
四、有关重要课题有1、1990年国家8.5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宇宙的有限无限问题研究》(排名第二),(获四川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2、主持1993年年四川省教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物质可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3、主持广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专题战略研究项目《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研究》之子课题:《创新文化研究》(2004年-2005年)。
4、主持2004年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专业镇——广东专业镇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5、主持2002年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广东产学研合作的复杂系统研究》。
6、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2003-2004年度一般项目“量子信息的哲学研究”;
7、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度一般项目“量子控制论的哲学研究”。
五、社会兼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方法论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