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珍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甘肃省天水县人,1912年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1929年被冯玉祥的部队抓了壮丁,所在部队后被编为国民党第26路军。1931年第26路军到宁都,徐国珍在74旅3营营部当传令兵。该营一名副连长王铭五,是徐国珍的同乡,是中共地下党员,给徐国珍讲了许多革命道理。徐国珍参加宁都起义,起义后被编入红5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5军团15军13师37团连长兼指导员、39团营长、红29军军部作战科科长。徐国珍回忆说:我那个营,从兴国打到遵义,七百多人的加强营,打得只剩下二叁百人了,1936年,徐国珍任红29军256团团长。红29军曾和汤恩伯部的樊钟秀师打了一仗,敌人是一个师,红29军实际上只有一千多人,在这次战斗中,徐国珍负了伤。抗日战争,徐国珍任陕甘宁晋绥联军警备2团营长、副团长、警备5团团长。解放战争,徐国珍任甘肃军区陇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1949年任甘肃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52年兼任中共甘南藏区临时工委书记、甘南军分区副司令员、西北军区甘、青剿匪指挥部副司令员。
1961年,徐国珍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甘肃省军区司令员,他是甘肃省军区第一任司令员,1965年离开甘肃省军区,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解放军工程兵顾问。1968年任甘肃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在他兼任中共甘南工委书记期间,正是开辟甘南藏区工作最艰苦的阶段。当时,虽然甘南在行政上分属于临夏、岷县专署管辖,但因地处偏远,实际上仍处于土司制和喇嘛教寺院“政教合一”的封建割据统治状态。整个甘南交通闭塞,兵匪成灾,特别是国民党残余匪特势力猖獗一时,烧杀劫掠,无恶不作,社会秩序十分混乱,人民生活贫苦不堪。他在主持甘南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在多民族杂居的甘南农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消灭了甘南农业区的封建制度,使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和生产资料。从1952年下半年起,甘、青、川藏区进行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肃清国民党残余匪特的专项斗争,他亲自指挥了甘、青、川藏区的剿匪战斗,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安定了甘南藏区的社会秩序,恢复发展了农牧业生产,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他为开辟甘南藏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为党和甘南各族人民建立了永存的功勋。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5月病逝,享年81岁。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女,山东省庆云县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修辞学会理事,中国文学语言研究会理事,中国修辞学会阅读鉴赏研究会副会长,华东修辞学会理事,浙江省语言学会理事,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
任教课程:现代汉语、普通逻辑、普通话教学、修辞学研究专题
专业研究方向:现代汉语修辞学
科研成果概况:
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篇;论著一部;另有两人合著小书一本;参编词典等4部;担任《现代汉语》教材副主编一部。上述成果中获市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三次,省高师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一次,省教育厅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主持市社科、省社联重点课题各一项;获省社联学术专著出版资助一项。
主要论文:
1、从空符号到新词──论词汇系统的特点及其发展轨迹《浙江师大学报》1995年第3期
2、“喻仿”的由潜到显及其制约因素(《修辞学习》1996年第2期)
3、论仿拟生成中的个性制约因素(《修辞学习》1997年第2期)
4、论仿拟辞格接受的心理机制(《陕西师大学报》1997年第4期)
5、论仿拟生成中的语境意义(《浙江师大学报》1998年第1期)
6、论仿拟格运用的得体性策略(《锦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1期)
7、仿拟·摹仿·点化--就两本修辞学史著谈对仿拟格的认定(《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8、仿拟的复杂化和艺术化摭谈(《修辞学习》2000年第2期)
9、二十世纪仿拟辞格研究综述(上)(《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0、文化语境在仿拟生成与接受中的功能(《修辞学习》2001年第2期)
11、综论仿拟辞格的界定(《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12、仿拟格与命名艺术(《修辞学习》2001年第5期)
13、二十世纪仿拟辞格研究综述(下)(《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4、仿拟与词汇系统的辩证关系(《修辞学习》2002年第2期)
15、论仿拟辞格的语用理据(《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3期)
16、仿拟行为心理机制探析限(《云南师大学报》2002年第4期)
17、仿拟与口语修辞(《修辞学习》2002年第5期)
18、论《红楼梦》对话中的仿拟艺术(《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2辑)
19、广告中仿拟的负偏离现象及其对策(《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
20、仿拟格与社会的"共变"轨迹(《澳门语言学刊》2004年第5期)
专著介绍:
《仿拟研究》,25万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该书为杭州市社科、浙江省社联重点课题研究成果,获省社联、杭州师范学院学术专著出版资助。该书在国内修辞学界获得较高评价,如“考察二十世纪修辞学研究成果,针对一种辞格,如此全面深入的探讨,无论资料之丰硕,触角之广远,观点之新颖,内容之富美,从各种角度综合评骘,无疑是最令人瞩目的杰作”(台湾著名学者沈谦教授语);“《仿拟研究》整个写得极精彩,首章的论述很有理论价值,其后各章语料丰富,分析精到”(澳门语言学会会长程祥徽教授语);“对仿拟辞格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研究”“研究的方法细致全面”“富有个性”(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吴家珍教授语);作者“较为充分地把握住修辞学边缘性的特点,除运用了修辞学原理外,还广泛借助语义学、语用学、逻辑学、文化学、文学以及上述美学、心理学等知识,对仿拟辞格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因此新意迭出,在仿拟研究的完整性、系统性、综合性及前述的深入性等方面,居于国内仿拟研究的领先水平”(复旦大学博导宗廷虎教授语);该著的特点为“广”“深”“新”“细”,不仅“为仿拟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新的角度,也打开了整个辞格研究的视野”(南京大学博导王希杰教授语)……
本书还被中国修辞学史研究的专家宗廷虎先生列入2001年至2002年修辞学研究十个分支领域(或特定角度)中的第一部专著(见宗廷虎《新世纪的春雷――2001年至2002年修辞学专著评述》,《中文》2003年第1卷第1、2期)。并被哈尔滨师大中文系列为研究生修辞学课程的参考书。
目前已见书评5篇,其中两篇为台湾和新加坡的知名学者所写,分别发表于台湾的《中国语文》和新加坡的《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