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花鼓灯

凤台花鼓灯简介凤台花鼓灯是安徽花鼓灯中一个重要流派。流行于淮河流域,主要分布在凤台及周边地区。
凤台花鼓灯的产生是中国民间歌舞艺术史上重要的一页,是淮河文化在舞蹈方面的集中体现。凤台花鼓灯有四百多种语汇、五十多种基本步伐,讲究男女角色配合,着意感情描绘,动作细腻,扇花变化多样。花鼓灯舞蹈动作内涵丰富,其中典型动作"三掉弯"(三道弯)强调腰部的扭动,是东方舞蹈的重要特征"S"型在花鼓灯中的充分体现。
2006年5月20日,凤台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凤台花鼓灯历史凤台花鼓灯历史悠久,其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萌芽到成熟阶段。凤台花鼓灯起源于宋、元时期,至清代中叶已初具规模,趋于成熟,深受人民喜爱,成为流传甚广的民间艺术;二是清末民初阶段。花鼓灯在凤台基本形成自己的流派特色,为解放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阶段,花鼓灯登上了高雅艺术的殿堂,被誉为汉民族舞蹈的典型代表;四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阶段,花鼓灯艺术受到重视,重获新生。
凤台花鼓灯传承1932年至1937年,是凤台花鼓灯兴盛时期之一。几乎庄庄有锣鼓,村村有灯班。每年春节、庙会时,茅仙洞、四顶山、赵家孤堆等地便是花鼓灯灯班聚会、竞演(抵灯)的好地方。各灯班敲着锣鼓,举着岔伞、彩旗,鼓架子顶着腊花,边走边唱,涌向会场,以精湛的演技,华丽的服饰吸引观众。
为提高知名度,各灯班纷纷聘请著名艺人精心培育新秀,或刻苦钻研,练出绝招。1933年在尚塘集一次“抵灯”中,40多个灯班连续演出四天四夜,400多名花鼓灯艺人参加了演出。在这五年间,凤台花鼓表演艺术有了较大发展,传统节目《小场》的舞蹈语汇逐渐丰富,表现力更强了。腊花去掉了“村子”(绑在脚上的道具),步法由过去碎小的“咯噎步、软步”发展了“上山步、脚跟梗步”、“大起步”等大幅度的动作。服装由原来宽边大袖清代装束改为时装。花鼓歌[绣荷花」、[绣兜兜」、[败调」等已很完整。出现了抢手绢、抢扇子、抢板凳等具有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小舞蹈。
1938年,日军侵占县城,民不聊生,花鼓灯演出跃人低谷。少数艺人组班到六安、霍邱一带以演出花鼓灯谋生,并以花鼓灯的艺术形式宣传抗日,参加扩军拥军活动。民国28年秋,陈敬之、宋廷香等艺人把花鼓灯“后场”及有关戏文加以民间弦管伴奏,使群众更加喜爱,称其为“弦子灯”。其他灯班争相效仿。1940年至1949年,花鼓灯歌舞逐渐被“弦子灯”所替代。
解放后,花鼓灯艺人业余编演歌舞庆贺翻身解放,歌颂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宣传治淮和抗美援朝运动。1952年,专业文艺工作者对凤台花鼓灯进行考察、挖掘。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得到了政府的重视。1953年3月,凤台选派田振起、李兆叶、李学洪等10位花鼓灯艺人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传统节目《小场》和《大场》被拍成电影,成为影片《民间歌舞》中精彩的节目之一。此后,县又培养出纪美英、郭廷英等第一代花鼓灯女演员。改变了过去腊花由男子扮演的习惯。
1955年元月,在安徽省工农青年业余文艺观摩演出大会上,凤台县花鼓灯节目《拾棉花》、《抢板凳》获节目奖和演出奖,詹乐廷、纪美英获表演奖。1957年3月,花鼓歌对唱《小圆房》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观众赞誉这个节目“百看不厌,百听不烦”。
1958年,凤台县推剧团演出了花鼓灯歌舞——《收棉舞》。洁白的扇子、手绢象征棉花,载歌载舞,打破了以前的花鼓灯舞时不歌、歌时不舞的传统表演手法,塑造了新时代劳动妇女的形象。1960年冬,董必武副主席在阜阳观看了这个节目。1964年,在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展览演出会上,《收棉舞》获专家及同行的一致好评。此后,在《田头乐》及《新媳妇抢场》两个节目中,花鼓灯女主角从塑造人物实际出发,丢掉手绢、扇子,艺术地再现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妇女的精神风貌。这种手法被陆续运用在《送粮路上》、《争锹》等节目中,推动了花鼓灯表现现代生活的改革进程。
“文革”中,花鼓灯歌舞中的扭、晃、颤、颠、抖、三调弯等舞姿,被斥为“黄色下流”,演员与艺术均遭批判,花鼓灯艺术活动销声匿迹。
1978年后,花鼓灯艺术逐渐恢复生机。1982年12月,陈敬之、陈永舜运用独特的颤、颠、抖动作创编独舞《野花谣》,由吴国兰在省农村业余文艺会演中表演,获优秀创作奖、优秀演出奖。在华东地区第二届舞蹈调演中获三等奖。1984年初,中共凤台县委发出抢救花鼓灯歌舞的号召,由县文化局牵头。成立了安徽省第一个花鼓灯艺术培训班。艺训班得到省内外各届人士的关注,有关单位派员摄影录相、撰文宣传,兄弟地区及有关单位派人前来学习技艺、排练节目,推动了花鼓灯事业的发展,凤台形成解放以来新的花鼓灯热。1985年,由艺训班学生演出的《踏青》、《夏令营》、《姐弟乐》、《小花场》、《永幸河畔稻花香》几个节目,在淮南首届花鼓灯艺术节上获优秀创作奖、优秀表演奖。安徽省电视台曾以此摄制专题片,于1986年元旦向全省播放,博得各届人士好评。
凤台县花鼓灯已经发展成为能表现多种题材、塑造各种人物的舞台艺术,它的音乐和舞蹈被戏曲和其他艺术广泛吸收,凤台花鼓灯表演艺术已传播到日本等13个亚洲国家和法国等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1]。
凤台花鼓灯特点凤台花鼓歌属于有打击乐伴奏的乐歌。主要唱调有十余种,歌词的格式是七言五句,也有四句或多句的。歌词内容丰富多彩,富有艺术感染力,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多种演唱方式。常在热烈欢腾的舞蹈中插入,使整个演出节奏有张有驰、有起伏、有对比,起到了舞蹈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凤台花鼓灯锣鼓有两种,一是为花鼓灯歌舞伴奏的“灯场锣鼓”,二是为招徕观众或在狮子灯串门,灯班赶会,抵灯时演奏的“曲牌锣鼓”。演奏使用的乐器有花鼓、大锣、大镲、小狗锣。每件乐器的演奏技巧、如何相互配合、领奏乐器如何指挥,都有一定的规律和规范。凤台花鼓灯锣鼓点子丰富,节奏鲜明,演奏情绪热烈欢快,是花鼓灯歌舞的灵魂。
凤台花鼓灯的舞蹈特点,一是兰花舞蹈中扇花极为丰富多彩。据统计:在30多个扇花中,凤台县特有的达半数以上。二是其动作灵、脆、活泼。如灵巧的“小起步”、“退步”、“追步”的转身;还有鼓架子的“小转弯”、“指兰花”等动作也很俏皮。三是代表人物有“绝招”。田振起的小起步加后勾,扇花上的抽扇、端扇,演唱上的清脆多情;陈敬芝的颤、颠、抖“三字经”,步伐上的上山步、风摆柳,体型上的“三调弯”,扇花上的“三指夹”,演唱上的“一条线调”等,均堪称一绝。四是鼓架子善于逗趣,表演上常有一些哑剧式的手续,在小场中与兰花交流表演比较多,幽默风趣。
凤台花鼓灯演出内容也有其独特之处,一是花鼓灯的锣鼓伴奏是以锣领奏。二是用民间弦乐伴奏演唱青音调,更是独树一帜。三是道白、唱腔的吐字具有凤台的地方色彩。四是鼓架子的毛巾巾结打在前额等。五是谢郢锣鼓以鼓谱曲牌演奏,各打各的,可对打或背打等,反映了流派特点。 凤台花鼓灯讲究男女角色配合,着意感情描绘,动作细腻,扇花变化多样,花鼓灯舞蹈动作内涵丰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