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界法
南宋清查与核实土地占有状况的措施。绍兴十二年(1142)﹐两浙转运副使李椿年上言经界不正十害,建议实行经界法。诏专委李椿年措置。遂设立经界所﹐从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开始﹐逐渐推广至两浙﹐再推广至诸路。其具体措施有﹕ 打量步亩﹕以乡都为单位﹐逐丘进行打量﹐计算亩步大小﹐辨别土色高低﹐均定苗税。造鱼鳞图﹕保各有图﹐大则山川道路﹐小则人户田宅﹐顷亩阔狭﹐皆一一描画﹐使之东西相连﹐南北相照﹐各得其实﹔然后合十保为一都之图﹐合诸都为一县之图。置砧基簿﹕每户置簿,逐一标明田产的田形地段﹐亩步四至﹐以及得产缘由﹐赴县印押﹐永充凭证﹔遇有典卖交易﹐须各持砧基簿和契书对行批凿。到绍兴十九年冬﹐除淮东﹑淮西﹑京西﹑湖北四路属边境地区未行外﹐其余各路多数州军都已次第完成。经界法旨在保证官府赋税收入﹐不可能真正“均平赋税”。由于漳﹑汀(今福建长汀)﹑泉三州行而复罢﹐绍熙二年(1191)曾再度清丈﹐但也未成功。因此﹐绍兴经界不到百年﹐旧籍之在官者半已不存﹐甚至漫不可考﹐赋税隐漏走移愈益严重。嘉定以后﹐婺州(今浙江金华)﹑嘉兴府(今浙江嘉兴)﹑平江府﹑常州﹑信州(今江西上饶)﹑饶州(今江西鄱阳)等地又陆续推行经界。终因官吏豪绅的反对﹐未能贯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