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岐镇
琅岐镇位于闽江入海口。东面临海,与马祖列岛隔海相望;其他三面环江:北与连江县的粗芦岛、壶江岛,西与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南与长乐市的潭头镇和梅花镇隔江相望。琅岐镇是一个岛乡。全岛东西长15.3公里,南北宽8.1公里,总面积92平方公里,为福建省的第5大岛。全镇有39个村和一个居委会,人口7万多人,另有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4500人。
唐代琅岐镇属闽县晋安乡海畔里,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后,晋安乡改为晋安东乡,元代又改海畔里为嘉登海曲里,明万历八年(1508年)后,改嘉登海曲里为嘉登里。清时撤里建区,琅岐属闽县嘉屿区(东南二区);民国期间属闽侯县闽安镇区(二区),分为琅岐乡和龙凤乡。
琅岐岛,素有“闽江口明珠”之称,岛内陆地面积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万亩,此外,可供开发的土地10万多亩。海岸线30公里,滩涂面积37平方公里,可供海产养殖。山丘约占全岛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最高的白云山,海拔275米,此外还有九龙山、鼓尾山等,层峦绵亘10余公里,组成一个小丘陵群体。山下有溪,主要的有九龙山下的罗溪,自北向南,流入闽江“南港”。岛内河渠纵横。琅歧镇的气候属典型的海洋性气候,没有空气污染,生态环境良好,物产丰富,生产水稻、柑桔、蔬菜、西瓜、鱼虾、缢蛏、文蛤、红蟳、水禽和鸭蛋,还蕴藏有大量的高岭土和沙石等。1994年全镇柑桔园的面积8000余亩,年产量25万担,年产值1500万元。“琅岐红蟳”历史上负有盛名,曾列为贡品。1984年开始人工养蟳,年产量达5万多斤。此外对虾的年产量1.3万多斤,蟳的年产量1.6万多担,文蛤的年产量1.6万多担。1994年,省、市、区政府作出《关于加快琅岐岛开发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琅岐岛建设成福建省最大的现代化蔬菜副食品基地和具有田园风光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区。是年,琅岐镇已建成有5000亩的蔬菜基地、2000亩兴业养殖场水产养殖基地和年产20万只肉鸭基地、25万只蛋鸭基地、万头商品猪基地、千头奶牛基地。是年全镇农村社会总产值3.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1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25亿元,财政收入602万元,人均收入2000元,粮食总产量20480吨,上市蔬菜25000吨,生猪23000头,家禽85万只,牛奶2400吨,蛋品4522吨,水果10420吨,水产品5200吨。琅岐岛被誉称为“蛋岛”和“福州的菜篮子”,成为福州郊区的“小康镇”之一,并荣膺福建省“科技示范乡”称号。
琅岐岛于1979年开始建轮渡码头,置方舟轮渡汽车,福州第40路班车可直通琅岐镇。此后不断加强基础设施,镇内有环岛公路,皆铺设水泥路面,此外,另有上岐、凤窝等轮船码头,有轮船可通福州、马尾、长乐、连江等地,1987年又在凤窝建300吨的滚装码头。近年来,扩建万吨水厂,设万门程控电话模块局,建3.5万伏变电站,改造琅岐旧街为商业新街,完成万亩片海堤加固达标工程,围海造地2000亩,已建“雁行江大桥”和正在筹建琅岐通往长乐国际机场的“琅岐大桥”,便于开发和投资。1994年在福州招商月活动期间,琅岐镇是重点的招商地区,有海滨度假村1000亩综合开发等12个大项目对外招商。
琅岐镇也是一个旅游胜地。有“白云观日”、“天竺听泉”、“龙泉观瀑”、“罗阁书声”、“百猴守门”、“金鸡报晓”、“双狮戏球”、“锣鼓齐鸣”、“双龟把口”和“芦洲宿雁”等“琅岐十景”,其中以“白云观日”为最佳,古代曾有省城士子争相买舟东下,登白云山,借宿白云寺以观日出,为福州地区旅游盛事。此外在上岐村的有明代抗倭烽火台遗址,在下岐村的有建于宋代的天竺寺及天竺寺周围的罗溪摩崖石刻,在凤窝村的有建于元代的南山寺和建于清初的金牌山炮台。1994年又在琅岐镇云龙村滨海的鼓尾山开辟“龙鼓海滨度假村”,投资3000万元的“温泉度假花园”已经初具规模,同时正在开发的还有度假村娱乐中心、海上游乐场、海浴场、三观台、乡村田园俱乐部、私人别墅等旅游休闲设施和“朴树古林自然保护区”、“鳌山公园”、“云龙观潮”等新的景观。
琅岐镇也是一个海滨的邹鲁之邦,历史文化名人有宋、明、清进士王祖道、林存、黄璜、朱牧、董和、江文沛、董谦吉、董养河、陈燮、董文驹、林家和、刘钰成、翁成琪、朱文浩等14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现在有琅岐、龙山、金砂、海云等4所中学和15所小学,在校学生达13439人。有4个影剧院、5个卡拉OK厅和舞厅,还有文化站、游泳池、公园、宾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