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唱文学
讲唱文学
jiǎnɡ chànɡ wén xué
讲唱文学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而且在不同的时代里,他都给诗歌、散文、戏曲和小说提供了有关内容、形式、题材、语言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营养。在这个时期,讲唱文学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依然十分活跃,是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由于它和群众的联系及其紧密,在全国各地都已不同的表现方式流传,所以显示出至为强烈的地方色彩。又由于它继承了长期的优秀传统并从而多所发展变化,所以表现出至为复杂的繁多品种。这是这个时期讲唱文学的两个特点。
这个时期讲唱文学的特点造成分析和说明上的困难,资料丰富而理董不易,头绪纷乱则爬梳困难,这里这能概括地说明一下总的情况。
从形式上来看,讲唱文学可以大别分为三类:一类是单纯的文,只唱不说,如竹板书和快书。一类完全用散文,只说不唱,如评书。一类是韵文和散文相间使用,有说有唱,如大鼓词、牌子曲、弹词和宝卷。根据历史发展脉络来谈,韵散相间体是主流,这可以向上推到唐五代间的变文、两宋的话本和金元二代的诸宫调。单纯散体和单纯韵体是从韵散相兼体派生出去的,这大概在明代表现得最为清楚,到了清代便都繁荣滋长,蔚为大国。当然,这也不妨碍三者之间互有汲引和穿换,如单纯韵体偶尔夹用一些散体表白之类的情况。韵散相兼体也大体可以分做两种:一种的韵文以较为整齐的字数组织而成,像宝卷的十字句法和弹词
的七字句法。当然,这也不妨碍它在局发上加以变化,有时可以适当地增添衬字;也不拒绝吸收外面的营养,像宝卷里就能掺杂小曲,弹词也常常摘用词调。这一种应该说是保存韵散相兼体的原始形式。另一种的韵文部分则比较复杂,不但句法参差,长短不齐,而且根据音乐所表现的感情配合作品的内容,把只曲排列成组曲,很像元明间杂居和传奇的联套。这是韵散相兼体的变格,是承袭了金元间诸宫调的规范,它所用的曲牌主要四明清两代的民歌和小曲。牌子曲和鼓子曲便属于这一种。至于其他两类,单纯三体比较简单:其语言较为接近书面语言或用通行文言的叫做“墨刻”,评书《三国演义》属于这一类。其语言基本上是生活语言的艺术加工的叫做“蔓儿活”,评书《三侠五义》属于这一类。单纯韵体一般都是整齐的字句,和宝卷弹词的句法相差不远。也有一些受到韵散相兼体中组曲影响的,如快书中的联珠快书便是用春云板、流水板和联珠调依序组成,不过这样的形式终究还是少数。从讲唱文学流传的地域来分:评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通行,以北方官话讲说的《东汉》、《隋唐》是到处都受欢迎的,用扬州方言讲说的《三国》、《水浒》也有其独具的特色。鼓词、牌子曲、竹板书和快书流行于北方,鼓词的地域色彩特别浓厚,如乐亭大鼓、西河大鼓、奉天大鼓之间的区别很大,在道地的农村产物怯大鼓和城市文人编演的子弟书经过消融阶段而形成的京韵大鼓是北方鼓词的代表。牌子曲是北京专有的讲唱文学形式。快书在山东以讲唱武松故事得到“武老二”的称号。坠子在河南是从莺歌柳和道情的合流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