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县
古老渭河的发源地。位于甘肃省中南部。隶属于定西市,为定西市所辖七县之一。总面积2065平方千米。总人口35万人。
县人民政府驻清源镇。邮编:748200。代码:621123。区号:0932。拼音:Weiyuan Xian。
历史文化渭源县因地处黄河最大支流——古老渭河的发源地而得名。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现大量仰韶文化、马家窖文化、齐家文化遗址,是三大古文化的融汇之地。
它是中国古丝绸南路的必经之地。 丝绸南路由汉代长安出发,沿渭河西行,经渭源,最终入河西走廊。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河右,就是沿这条路段到达张掖的。
县内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的全国独一无二的悬臂式纯木拱桥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和叔齐的首阳山、鸟鼠同穴渭水源、秦长城遗址等渭河流域丰厚的文化积淀。历代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诸多手迹。
历史沿革据《禹贡》载:天下分为九州,渭源处古雍州之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陇西郡辖九县,渭源为陇西郡管辖。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陇西郡分置首阳县,因境内有商末周初伯夷、叔齐避居采薇之首阳山而得名。
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年)改首阳县为渭源县,兼置渭源郡,县治由原首阳县迁至今渭源县城东北老龙亭。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废除郡制,渭源县属渭州,隶属秦州总管府。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秦凤路安抚使王昭筑渭源堡,后降县渭堡,称渭源堡。王韶堡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又名渭源堡,位于县城北辽洼上。北临后河土崖,西扼上关坪古狄(今陇西)通道,南瞰渭源城,东阻下关坪高地。形势险要,古为战略要地,堡长100米,宽50米,高8米。今存东、西、南三墙,北墙部分坍毁。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渭源堡为渭源县,属陕西行中省巩昌路临洮府,府治狄道。
清初,沿用明治,由陕西省分设甘肃省,渭源县属甘肃临洮府。
中华民国2年(1913年),废府为道,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新设兰山道,渭源属兰山道。民国16年(1927)废道,设省县两级,渭源直属甘肃行省。民国25年(1936),甘肃省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渭源属第一区公署管辖,专署驻地临洮县。两年后,专署驻地迁岷县。民国33年(1944)12月,甘肃省增设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署驻地临洮县,渭源属其管辖。
1949年8月,渭源、会川相继解放后,两县隶属岷县专区。1950年岷县专区撤销,渭源划归定西专区管辖。1952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渭源县,合并于陇西县,将原会川县区域分别划归临洮、漳县。1958年会川县(今会川镇)并入该县。1961年12月15日,国务院决定恢复渭源县,属临洮专区。1963年12月撤销临洮专区后,渭源县划归定西专区管辖。
2003年由定西市管辖。
行政区划2002年,渭源县辖3镇、17乡。今辖8镇、8乡。清源镇、会川镇、莲峰镇、五竹镇、路园镇、北寨镇、新寨镇、麻家集镇、锹峪乡、大安乡、秦祁乡、庆坪乡、祁家庙乡、上湾乡、峡城乡、田家河乡。
人口状况县内汉、回、藏、满等多民族杂居。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5.01万人,其中各乡镇人口数: 清源镇 38943 会川镇 30727 莲峰镇 25951 五竹乡 13683 锹峪乡 15311 蒲川乡 18901 路园乡 20504 七圣乡 8744 北寨乡 18868 大安乡 13065 秦祁乡 10211 新寨乡 13982 黎家湾乡 7156 庆坪乡 15275 祁家庙乡 17443 上湾乡 20849 麻家集乡 16318 峡城乡 8551 田家河乡 11176 杨庄乡 11324.
环境资源渭源县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海拔1930米至3941米,县城海拔2080米。耕地面积80万亩。年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6.3℃ ,极端最高气温30.5℃ ,极端最低气温-20.1℃ 。
由于地处西秦岭末端向北部黄土高原过渡区,县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宜农宜牧。根据地形、气候、降雨量等特点,可分为三个类型区域:北部黄土梁峁沟壑干旱区,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农作物产量低;中部浅山川沿河谷区,海拔较低,气候温和光热资源丰富,水肥条件较好,水地绝大部分集中在这个区域;南部高寒阴湿地带,多土石高山,雨量较多,低温寡照,植被良好,旅游景点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
县内有大理石,腐植酸泥炭,高岭土,陶瓷土。天然次生林40多万亩;南部山区生长有大量蕨菜。境内野生动物有100多种,珍贵动物有麝、羚、马鹿、梅花鹿、豹、雪鸡、褐马鸡及秦岭细鳞鱼、鲑鱼、娃娃鱼等。
经济作物县政府因地制宜,根据渭源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以及历史文化,确立了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向。
渭源是个农业县,素有“蚕豆之乡”、“马铃薯良种之乡”之称。近年来,全县建立了蚕豆、洋芋、油料、中药材、牛羊等一批依据区位优势而发展起来的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淀粉、畜牧、林果、水产、蔬菜、中药材六大支柱产业已具一定规模,全县经济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县农作物以小麦、马铃薯、蚕豆、玉米为主,年种植良种马铃薯30万亩以上,是全省各地乃至周边省区的良种马铃薯繁育基地。渭源县有“千年药乡”的美誉,主要种植当归、党参、红芪、黄芪等多种中药材,年种植各种优质中药材20万亩以上。马铃薯、中药材是全县最主要的支柱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旅游文化为黄土高原边缘与秦岭西端两大地质构造的交汇带,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连接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貌,深厚的历史文化,造就了颇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县内气候凉爽宜人,是避暑旅游的理想之地。现已开发出旅游景点16处,有国家级森林公园莲峰山、十里“画廊”天井峡、云端仙境太白山、“陇原香格里拉”双石门等自然景观;也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的全国独一无二的悬臂式纯木拱桥灞陵桥,上面有蒋中正、孙科、左宗棠、于右任、杨虎城、何应钦等名人要员的提词诗词,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和叔齐的首阳山、渭水发源地鸟鼠山、秦长城遗址。正式向游人开放的有陇上碧莲莲峰山,渭水长虹灞陵桥,云端仙境太白山,三国古道双石门,神奇美丽天井峡,古雅通幽首阳山等六处旅游风景区。
历代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诸多宝贵手迹。如南北朝诗人庾信,隋唐诗人卢照邻、王昌龄、岑参等。相传原秀峰岩(今五竹寺)石窟壁画就出自唐著名画家吴道子之手。商周圣贤伯夷、叔齐;三国名道封衡,隋代名士李安,元代藩王汪世显,明代遗将郭节等。
自1994年以来,《无限风光看渭源》、《神奇美丽天井峡》等4部电视专题片,分别在中央电视台2套、4套、7套等节目播出。
发展政策县域北靠定西市安定区和临洮县,东接陇西县,南连漳县,西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临潭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康乐县接壤,县城距省城兰州174公里,距陇海铁路陇西站55公里,“316”、“212”两条国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县上确定了建设生态旅游大县的发展思路,新辟旅游道路,修建桥梁及过水路面,维护和完善景点设施,加大宣传力度;以旅游业为龙头不断挖掘文化资源,整合资源、项目和资金,加快发展旅游业,使渭源真正成为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健康和谐发展的旅游胜地。每年利用节庆.集会,动员旅游协会发挥会员特长,开展了有声有色的宣传活动,如花儿会、摄影展、书画展等。
同时,进一步加大马铃薯良种繁育和推广力度,建成全国最大的高淀粉型洋芋良种繁育基地;按照“南归、北参、川芪”的布局,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种植技术,建设南部高寒阴湿区当归、川沿河谷区红黄芪和北部干旱山区优质白条党参三个生产基地,使渭源县成为西北绿色中药材基地。
加快畜牧业发展,把南山放养虫草鸡作为一项大产业来抓,按照建设南山放养虫草鸡基地的目标,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和草场资源,规模养殖和千家万户放养相结合。并按照建设生态旅游大县的总体目标,围绕马铃薯良种的培育,将洋芋园区内温室培育原原种、网室繁育原种、大田扩繁一级良种培植成为农业观光景点。结合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在黄香沟牧场开设育雏、规模养殖、牦牛、山羊和梅花鹿、小鲵等动物养殖观赏区,形成区域特色,推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和渭源知名度的大幅度提高,投资洽谈者络绎不绝。目前,到位建设项目3项。投资100万元建设的“莲峰山民族度假村”现已开业运营;“太玉山庄”总投资50万元,主体工程现已竣工完成。“双石门避暑山庄”也已动土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