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寺

百丈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禅林清规”的发祥地,又称“天下清规”,中国佛教禅宗古寺庙之一,该寺迄今已有1200年历史,背山面田,占地1000多平方米,原有七进殿堂,掩映在苍山翠竹之中,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据说,原先这里香火不断,四方僧人前来朝圣者络绎不绝。唐宣宗登基时,御赐"大智寿圣禅寺"的匾额。到南唐,曾迁寺于原寺址的西北面,不久被毁.宋代元丰年间,又在原址建起寺院。张元尽曾为它写过文章.明清两代,这里达到了鼎盛时期。北门大殿,规模宏伟,有"凌云亭"、"师表阁"、"大雄宝殿"等主体建筑物.后来几经兴废,寺院几乎倾塌殆尽,现大雄宝殿与僧寮二栋尚存。大雄宝殿是同治六年(公元1868年)修建留下的,长10米,宽12米,高4米,是寺院中的正殿.大雄宝殿古朴、端庄,从现存的大雄宝殿可以看出当年百丈寺的规制。

历史背景唐、宋、元、明、清都曾有许多高僧在此住持弘法。临济宗鼻祖黄檗禅师,沩仰宗鼻祖灵佑禅师也曾追随怀海大师在百丈寺参禅学佛。唐朝惟政,宋代有道恒、道震、智映、净司;元代有大昕、德辉等;明代有明雪禅师;清代有云堂、德清、石兰等高僧都曾在此住持弘法。明代诗人毛蕴德曾有一首诗这样赞誉百丈山“雄风高百丈,香火镇千秋,名誉魁多士,清规遍九州”。可见百丈清规对全面佛坛影响多大,也奠定了百丈寺禅宗祖庭的地位,百丈寺历经南唐、宋、明、清朝多次损毁变迁重建。
唐大历间(766-778),县里一乡绅,甘贞创建的,初名为“乡导庵”。当时唐朝极度盛行佛教,倡导因果轮回。佛教为当时“国教”。后延请大智禅师怀海在此住持修行,遂改名为“百丈寺”。佛教禅宗自达摩首创以来,出现了有戒不守、有律不循,曾出现过争当法嗣,争夺袈裟等丑闻。从前的清规戒律已起不到制约规范的作用。怀海到达百丈寺后,对此现象深感不安,他多年勤研佛经,探究禅理,终于在百丈寺为禅宗另立一种规式,他采寻大小戒律,综合儒家礼仪,撰写了“诏天下僧悉依此而行”的《禅门规式》又称“百丈清规”。从此百丈寺声名大振,香火极盛,在中外佛教界极负盛名,有“三寺五庙四十八庵”之说。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李秀成,率领大军路过奉新,再次焚毁百丈寺,只留有一座大雄宝殿、僧疗至今。
百丈寺-文化价值一九四九年後,百丈寺仅存大雄宝殿及右侧的两栋客房,殿内正中的如来佛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只留下巨石砌成的佛像座及东侧地藏菩萨座基。改革开放後,百丈寺又重新进行了维修,现有大雄宝殿、玉佛殿、三圣殿及伽蓝殿等建筑。
百丈寺是“百丈清规”的发祥地,也是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外佛教界素负盛名。近年来,日本、泰国、韩国等国外佛教界知名人士多次到寺庙寻根问祖,国内慕名前来百丈观光考察的信教群众更是络绎不绝。
为保护著名宗教活动场所,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根据有关政策、法规,经有关部门同意,奉新县已於一九九五年十二月,正式动工修复百丈寺,现有大雄宝殿、玉佛殿、三圣殿及伽蓝殿等建筑。

修复百丈寺的工作,具体由湖南省岳阳市乾明寺方丈达慈法师主持。经达慈等法师、居士近两年的劳苦奔波,百丈寺的一期修复工程已告完成。如今,沈寂数十载的千年古寺焕发出新的光彩。大雄宝殿威武壮观,玉佛殿清静雅致,殿内菩萨端庄,佛幡飘扬,香火缭绕。寺内僧房整洁,花木井然。寺後柳书“天下清规”石刻,新上了红漆,周围安装了不锈钢管做成的栏杆,旁有潺潺清泉流过,滋润著这方庄严肃穆的佛门胜地。
百丈寺-传说故事关于百丈寺还有一段关于唐朝一个皇帝唐宣宗的传说,当时,宫中宦官专权,宣宗李忱尚未即位,李忱遭其侄武宗之猜忌,环境险恶,遂决定出外避避灾祸。有一天,他遇见一名高僧,谈及此事,高僧留下“退至百丈”四个字便走了。于是李忱翻阅地图,发现奉新有座百丈山、便历尽辛劳,不辞万水千山,来到百丈山,一来到此处,见高山耸立,峰峦叠翠,山花吐艳、景色迷人。便写下一首诗“仙花三月不间色,灵境无时六月寒,更有上方人来到,晨钟暮鼓碧云端”。于是留下来参禅修行,后来他回到朝廷当了皇帝。野狐岩的故事:野狐岩石位于百丈寺后山,相传有一老者在回答:“大修行者还落因果吗”?老者错答为:“不落因果”。因此五百多年来,一直堕于野狐身中不能解脱。一次怀海大师开堂讲法时,他化为人形前来听法,经怀海大师点化,才明白不落因果为不昧因果,他才得以脱掉野狐之身重变为人身,野狐岩就是他脱身之所。
百丈寺现正由深圳弘法寺本焕大师捐资1.2亿元人民币在原旧址旁进行扩建和修复,有望明年11月建成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