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峻碑
此碑全称《汉司隶校尉忠惠公鲁君碑》,又名《汉司隶校尉鲁峻碑》、《鲁忠惠碑》。东汉熹平三年(173年)四月立。17行,行32字。在山东济宁市。碑主人鲁峻,字仲严,山阳(故治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四十里)昌邑人。官至司隶校尉、屯骑校尉。熹平元年卒于住所,终年六十二岁。次年四月,门生故吏于商、马荫等三百二十人为之树碑颂德。碑原在金乡焦氏山南鲁峻墓所。据《水经注·济水》引戴延之《西征记》云,墓前尚有石祠石庙,“四壁皆青石隐起,自书契以来,忠臣、孝子、贞妇、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象,像边皆刻石记之,文字分明……”这是和山东嘉祥武梁祠汉画像石同类的石刻艺术品。墓前之碑,后被人移置任城(即今济宁)孔庙。
此碑漫漶颇甚,许多字已不可辨。其书法方劲、厚重而丰腴,兼有萧散、古逸之致。其字有大有小,欹正相生,布局活泼可爱。碑阳与碑阴之字非出一手,而碑阴古朴自然,尤多天趣。明郭宗昌《金石史》谓其“书法峭峻古雅,第小开魏人堂室,然自是汉格。”清万经云:“字体方整匀净,凡勒笔、磔笔、超笔、挑起处极丰肥,开元诸家似效其体。”杨守敬《平碑记》则谓:“丰腴雄伟,唐明皇、徐季海亦从此出,而肥浓太甚,无此气韵矣。”以上诸家颇有见地的评论,说明了《鲁峻碑》对后世书风所产生的影响。
汉《鲁峻碑》,云“君讳峻,字仲严,山阳昌邑人。监营谒者之孙、修武令之子。治《鲁诗》、《颜氏春秋》,举孝廉,除郎中、谒者、河内太守丞。辟司徒、司空府,举高第、御史、东郡顿丘令,迁九江太守,拜议郎、太尉长史、御史中丞、司隶校尉。遭母忧,自乞拜议郎。服竟,还拜屯骑校尉。以病逊位,熹平元年卒。门生于商等二百三十人谥曰‘忠惠父’”,其余文字亦粗完,故得迁拜次序颇详,以见汉官之制如此。惟云“遭母忧,自乞拜议郎”,又其最后为“屯骑校尉”,而碑首题云《汉故司隶校尉忠惠父鲁君碑》者,莫晓其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