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野国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上野国
上野国

上野国(こうずけ)(Kou-zuke):属东山道。俗称上州。石高约5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群马县。古代与下野国、那须国合称为「毛野国」。四世纪时毛野国分为上毛野国成立。大化改新后,毛野国分为上、下两国—上野国与下野国。古代东国经营之重点;古代牧马名产地。废藩置县后分为七个县,明治9年合为群马县。

特点:分布着很多优秀的武士团。多山的地形导致生产力的低下。

石高:49.6万石

人口,公元700年13万人,1600年23万人,1721年68万,

改为群马县1873年53.万,1940年130万,1950年160万,

分郡:碓冰、片冈、甘乐、多胡、绿野、那波、群马、吾妻、利根、势多、佐位、新田、山田、邑乐

主要特产名物:松茸、蚕、木绵、竹细工、干蕨

代表风土:上毛三山、草津温泉、烧饼、满德寺、川原汤温泉

主要势力:长尾氏,长野氏

梗概:关东北部的东山道之国。北是陆奥国,越后国,西是信浓国,东是下野国,南是武藏国。被北面的越后山脉,西方白根山,浅间山,南方的妙义山所包围,七成以上的面积是山地,东南部随着关东平野而展开。国内有榛名山和赤城山等著名山峰,不适合农业。平原部分的田地也不是很多。从国中央流过的利根川形成了武藏的国界。周围的山造成了典型的内陆气候,寒暑温差大,雷电和强风也很多,气候比较恶劣。

自古以来以出产名马而著称,镰仓时代是新田氏等关东著名武士团的聚居地,这种尚武的风气一直流传到战国时代,形成了本地的战国大名,与上杉,武田,北条等大名争霸。上野是关东管领上杉氏的重要领国和据点,享德之乱后上杉家急速衰退,形成了守护代长尾氏和其他小豪族的割据状态。

关东管领上杉家的威信在1546年被北条家大败后便急速下降,关东的很多势力都投奔到北条家。北条氏康于1551年将上杉宪政赶到越后,并收纳了厩桥,沼田城等势力。另一方面,继承上杉家名的上杉谦信于1560年出兵上野沼田,厩桥等城,夺回两城,关东武士团又投奔上杉氏。谦信攻略小田原城未果,于鹤冈八幡宫举行就任关东管领的仪式后便返回越后,逐渐关东武士团又脱离上杉家的支配。但谦信令厩桥的长尾谦忠,那波的北条高广,武藏松山的上杉宪胜于1562年夺取馆林城,决定了对上野的支配权。1563年武田家入侵上野,在真田幸隆的奋战下攻落仓贺野城,收取了吾妻郡。之后武田军又攻击安中,松井田等城,为牵制信玄,谦信出兵信浓,但最终东上野诸势力要夺回西上野的企图失败。1566年箕轮城落城,西上野完全落入武田家,上野国人众又倒向武田家,决定了上杉势力在上野的衰退。厩桥城代北条高广也开始私通北条家。今川义元战死后的1568年,武田信玄入侵今川领地导致甲相同盟破裂,之后北条家与上杉家结盟。而北条氏康死后氏政再次连接武田,上野在上杉,武田,北条势力争来争去。信玄死后,上野的诸势力争相扩张地盘,最后由良氏取得胜利。次年,谦信出兵与北条家作战,无果后撤退。1578年,谦信和由良成繁相继死去,在长筱大败而采取守势的武田家企图入侵东上野,但1582年被织田家所灭,上野逐渐归于织田家势力范围。信长令泷川一益以厩桥城作为关东攻略的据点。信长死后,一益势力衰退。厩桥的北条高广和沼田的真田昌幸等城再次从属于北条家。后真田家背叛北条氏,在沼田展开了北条和真田的攻防战,后由羽柴秀吉调停。但由于1590年的名胡桃城时间,北条和真田再次对立,也给了丰臣家讨伐北条的口实。前田利家率兵进入上野,驱逐北条家势力。战后,德川家康受封上野,将平岩,本多,井伊,神原等谱代配置于此,江户幕府成立后,形成了诸藩分割统治的体制。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