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冲龙
吴冲龙吴冲龙男,1945年10月生,福建惠安人。教授。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任国土资源部资源定量勘查评价开发实验室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矿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兼任政协湖北省常委、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地矿信息系统、数学地质、煤及石油天然气地质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参与并完成了20几个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提出了地矿点源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式,并且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先后主持了“三峡坝区工程地质信息系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地质信息系统”、“全国煤炭资源数据库系统”、“1∶5

万区域地质填图计算机辅助系统”和“淮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与勘探目标评价系统”等大型软件的研究和设计工作。在盆地地质过程计算机模拟、盆地构造演化及其整体构造反转、陆相超厚煤层的“异地—微异地一原地混合堆积”新模式方面,都曾取得过重要的新成果。曾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2次,地矿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二等奖1次,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1次,湖北省优秀科技论文特等奖、二等奖各1次。1992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3部,以第二、第三作者合作出版专著3部;在国内外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含能源(煤油气)盆地分析、地矿勘查信息化及地质过程计算机模拟研究。目前的科研工作主要在地质矿产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数字国土工程、地矿勘查与开发信息化、地质过程模拟方面。
学术兼职:
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标准委员会地矿信息分委会委员、教育部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地质工程与资源勘查分委会委员。
主要成果:
先后主持并完成了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重大支撑计划和重大科技专项的子课题,以及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和大型企业科技攻关项目共40余项,在盆地构造演化、盆地地热场、煤的成因、盆地模拟、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和地质信息科技领域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取得了较为系统的创新性成果。提出并初步建立了地质信息科学理论、方法论和技术体系框架,主持开发了国内第一套真三维的可视化地学信息系统(GeoView)和十几套地矿勘查开发信息化软件,并且在产业部门和大型工程中推广应用。先后公开出版《地质矿产点源信息系统设计原理及应用》等专著5部,主编并出版《地质信息技术导论》等国家级重点教材3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O余篇,其中有20余篇进入国际著名的SCI、EI和ISTP检索系统。“基于便携机的辅助地质调查系统”等2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授权,还有12项发明专利在公示中;“GeoView”等10项成果获得国家版权局的软件著作权登记。曾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地矿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湖北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地矿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地矿部科技进步三等奖7,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1次,湖北省优秀科技论文特等奖1次。还曾先后获得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等荣誉。
在研项目: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油气成藏过程定量评价系统研制”,2009-2011。
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三维空间数据管理系统与分析组件研发”,2009-2011。
国家重大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设计信息系统研制”,2009-2010。
个人简历:
1963年 9月~1968年11月,在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地质普查与勘探系,学习并毕业;
1968年12月~1973年10月,在贵州冶金局第一地质队从事矿床地质的普查与勘探技术工作;
1973年11月~1979年 9月,在四川冶金局长城钢厂从事矿山地质、地震地质技术工作,任分厂地震办公室技术;
1979年10月~1982年 9月,在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能源系煤田地质专业学习,毕业并获硕士学位;
1982年10月~现在,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历任副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煤田地质教研室副主任、沉积盆地及沉积矿产研究所所长、矿产地质系副主任、定量地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土资源与地理信息系统中心实验室主任、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地矿部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勘查评价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
1997年9月起曾兼任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煤田地质专业 1992年获得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1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4年获湖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