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宫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四宫

四宫

four fundamental keys

中国传统乐律学在民族音乐实践中最常见、最普遍

的宫调系统。中国古代的俗乐或现存传统乐种(民间音

乐)所用的宫调系统,一般以“四均”为主。“均”是

音阶七音的律位,这七音相互间有连续纯四、五度关系,

可按五度链顺序排列(见旋宫);一“均”就是一个调

域。由于不同乐种在传统上通常各自都有习惯使用的音

阶(如西北地区常用清商音阶,福建南音常用正声音阶

即古音阶等,见宫调),每均都以一种音阶为主;因此

四均即称“四宫”。四宫即以常用音阶(七声规范)之

宫音为标志的、互成五度关系的 4种调域;唐、宋以来,

民间亦称“四调”。

四宫传统的形成,与筚篥、四弦琵琶、曲笛等民间

乐器的旋宫性能有关。许多民间乐器往往不能全部奏出

(或准确奏出)十二律体系的所有12个音。以曲笛为例,

最高旋宫技术可翻七调(调域),但最易奏出的10个乐

音却限制在四宫范围以内。

历史上的宫廷音乐,如先秦钟律尚未失传时的曾侯

乙钟,如晋代泰始笛律解决了十二均旋宫问题时的清乐,

如唐代祖孝孙恢复了钟乐旋宫性能时的“大唐雅乐”,

其设备能力虽然超过了四宫,但其中占核心地位的宫调

仍以四宫为主。宋代燕乐作为宫廷俗乐,虽称七调(七

宫),其音乐实践中却不见或罕见角调、高调与多数羽

调,亦可看出俗乐的实际情况。

民族音乐四宫传统调名比较见表1。

民间音乐的四宫传统有时在实践中表现为少一宫或

多一宫的情况。晋北八音会音乐只有三宫,与五台山黄

庙上调、本调、凡字调(又称尺调)完全相同。民间音

乐的四宫失落一宫的原因在于传承过程中固有的定调乐

器──十七簧笙第1管、第17管缺簧。

福建南音四宫,有时多出隐藏在四空管中的另一管

门:毛□管(bB宫),则为五宫。这是因为四空管的五

声(F宫)与毛□管古音阶七声同均的缘故(见表2)。

晋、隋以来的宫廷俗乐中,确曾存在过五宫(五均)

传统,这在现代民间乐种中亦有少量遗存。就普遍性而

言,则多为四宫的宫调系统;有些乐种表面上为三宫、五

宫者,其实质仍属四宫传统。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