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叔夏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严叔夏(1897~1962年)名琥,别名普贤,字以行,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上岐村人。

叔夏出生于天津,后随父严复旅居上海、北京等地,曾先后入北京清华大学和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学习,但都没毕业,后在家里延师指教,学习经史、诗文、哲学和外语。民国8年(1919年),叔夏结婚后定居福州郎官巷读书,并曾先后到私立福州中学和私立福建学院教书,还经常应邀到鼓山涌泉寺、怡山西惮寺、芝山开元寺等登坛讲经,为福州知名的佛学居士。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在福建协和大学任教,第二年带两个孩子随校迁到邵武,以后还到过闽清、南平等地,分别在福建学院和福建师专任教。抗日战争胜利后,其妻林慕兰劝他一起迁居台湾,但他独留福州,仍在协和大学教书。民国36年,由林植夫、周问苍介绍参加中国民主同盟。第二年,他代表“协大”师生专程面访福建省主席李良荣,提出省府不要抓人、杀人和对学生运动要取宽容态度等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严叔夏被选为“协大”校务委员会主任,并担任政治课程,对新中国满怀希望,诗赞:“明年春到花如火,锦乡江山万首诗”。1951年2月,“协大”和“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合并,叔夏任两校合并接办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4月“协大”、“文大”、“福建研究院自然科学研究所”、“福建学院商科”合并成立“福州大学”,叔夏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在中文系讲授《历代诗文选》等课程。1952年1月,叔夏被选为民盟福建省委常委、民盟福州市委主委,并先后被选、被聘为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市政协委员,并担任省政协学习委员会主任。同年“三反”结束,他调任福州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工作,特别重视发展工人农民业余教育,甚至于亲自审读扫盲课本。

1957年,叔夏被错划为右派,1961年“摘帽”后,在福建教育学院任职。1962年9月病逝,年65岁。

1979年严叔夏被错评的“右派”得到纠正。1984年9月15日,福州市人民政府隆重举行“严叔夏同志骨灰安放仪式”。骨灰安放在福州文林山革命烈士公墓。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