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音乐
与唯理的、数学的序列
音乐和推测统计学相反,在50年代出现了以美国作曲家
J.凯奇为代表的偶然音乐和以德国作曲家K.施托克豪森
为代表的不确定性音乐。和其他现代派音乐不同,偶然
音乐并非一种技法,而是一种思想和音乐观的表现,来自
中国的易经和佛教的禅,特别是其中的神秘主义。在这
种音乐中,凯奇甚至把沉默的无声也看作是音乐,过去把
音乐中的休止看作是无声之音的作曲家大有人在。然而
象凯奇这样把沉默的无声之音与有声之音等量齐观,甚
至把它看得比有声之音更为重要,却是前所未有的。凯
奇的无声作品《4分33秒》,在演出时只见钢琴家打开琴
盖在钢琴前呆了 4分33秒,凯奇认为这时钢琴虽是无声,
但在听众间却有各种不同的反响,而这种存在于外界的
偶然而生的声响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音乐,这种偶
然作用不但没有乐音与噪音的区别,而且也没有音乐会
场与外界的区别;他同时进行过钢琴新音响的探索。
与偶然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不确定性音乐,与过
去的即兴演奏有深厚的渊源,但它在发展中走向了极端。
不确定性音乐可以任意选择某一音乐素材或者演奏记号,
然后由一位或数位演奏者自由地即兴演奏。这种演奏效
果千奇百怪,只有通过录音才能保留。在演奏时还可以
随意加入诗歌朗诵、舞台动作、甚至听众的自由表演,
也常与电子音乐、电脑音乐相结合。施托克豪森在1956
年创作的《第十一钢琴曲》是这类音乐的先驱。它共有
19个片断,记在一张纸上,演奏家可以随意演奏他所看到
的部分。他还规定了 6种速度、6种力度和6种变音方式,
演奏家每段演奏选择其中一组规定用法,如此演奏3次之
后,乐曲就算结束。他在1959年创作的打击乐曲《循环》
也具有这种特点。演奏者站在20多件排成圆圈的打击乐
器中间,可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演奏。乐器圈上放着
16张标有特殊记号的谱子,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止,可以
从任何一点开始,顺次奏完其余的谱子,演奏一个周期
以后回到起点时,乐曲就结束了。这种音乐的代表者还有
凯奇、M.费尔德曼(1926~ )、L.奥斯汀(1930~ )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