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公报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是1868年9月5日在上海由林乐知等传教士创办的一份刊物。同时也是一份对中国近代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刊物。

历史《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CHURCH NEWS),1868年9月5日在上海创刊,早期为周刊,主办人是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以林华书院的名义出版,由上海美华书馆负责印刷。起初为宗教性质刊物,林乐知在《中国教会新报》第一期上发表的《中国教会新报启》一文中写道:“俾中国十八省教会中人,同气连枝,共相亲爱,每礼拜发给新闻一次,使共见共识,虽隔万里之远,如在咫尺之间,亦可传到外国有中国人之处。”此时教会新报着重刊登阐释教义的文章,以及沟通教徒教友情况的“各地教友来信”等。

1874年9月5日,《教会新报》出至301期时改名为《万国公报》,仍为周刊,1883年出至750期时因经济原因停刊。报刊内容开始演变为非宗教性质。

1889年2月《万国公报》复刊,成为广学会(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FOR CHINA)的机关报,同时改为月刊,仍由林月知主编,李提摩太和丁韪良等外籍传教士也参与过编撰工作。售量约为四千份。

1907年5月30日林月知在上海病逝后,《万国公报》也在7月终刊。

1899年2月《万国公报》还最早把马克思以及他的《资本论》介绍到中国来。

刊物特点更名《万国公报》后,虽然名为教会刊物,实际上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侧重传教演变为侧重刊登政治时事内容,在成为广学会机关刊物后这种倾向更加明显。其内容上关注教会内容不多,热衷于“西学”,每期扉页上附印一行字:“本刊是为了推广泰西各国有关的地理、历史、文明......及一般进步知识的期刊。”

影响与评价在中国发行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份杂志。当时的人称“西学新知之总荟”——当时的知识分子如果想要了解西方的知识学问的话,一定要看万国公报。在1896年维新前后,发行量曾高达38400份,1903年发行量达5.4万多份。成为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

由于其广泛介绍西方,受到维新人士和地方要员的重视。从李鸿章、张之洞这些重要的政府官员到日本天皇都长期订阅这份杂志。孙中山先生所写“致李鸿章书”,“上李鸿章书”也都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林语堂称透过《万国公报》,林乐知成为他生命中,影响最大、决定命运的人物。光绪皇帝曾购回广学会出版的89种书籍和全套《万国公报》。1876年,清政府表彰林乐知的贡献,授予他五品顶戴官衔。

1899年《万国公报》还最早把马克思以及他的《资本论》介绍到中国来。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