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之治
在中国历史上,管理最成功的时代是从汉高祖(公元前202)到汉景帝(公元前140)半个多世纪的“黄老之治”,也叫“文景之治”。
“黄老之治”管理的内涵在中国历史上,管理最成功的时代是从汉高祖(公元前202)到汉景帝(公元前140)半个多世纪的“黄老之治”,也叫“文景之治”。黄老之治最成功的地方是官僚少得惊人,每8000个人民养一个官僚!这应该就是无为而治的具体体现,这也正是黄帝和老子管理思想的内涵。
西方现代管理强调平扁的机制(FLAT MANAGEMENT),然而平扁到每8000人养一个官僚,即使是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上,绝对是顶尖水平的!从管理的角度,平扁的机制至少有两个关键的作用。一是信息流通得更快速而且准确了,二是减少了做无用功的环节。
企业管理(国家管理也应该是一样的)很多时候并不是比较谁比谁强,更多时候是在比较谁比谁不那么差劲!为什么呢?因为在具体的管理中,出问题的环节是很多的,其中沟通的出错和人员制造无用功,是最麻烦的问题。平扁的机制正是能有效防止这些麻烦的发生的。我们来看老子如何总结这个管理理念:
老子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子游按字面翻译:
达到虚空的极点,保持绝对的宁静,让万物同时运作,我就能重复地观察它。这时,万物纷纷芸芸,各自回复到它根本状态。回到根本状态叫做宁静,宁静叫做复命,复命叫做平常,知晓平常叫做开明。不知晓平常而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知道平常就能容纳别人,能容纳别人就能大公无私,大公无私了就周全,周全了就自然,自然了就符合道理,符合道理了就能长久,即使是躯体没了,仍不死去。
保持宁静,知晓平常,确实是具体操作管理的两个根本原则。有人叫日本管理之神松下辛之助用一句话来总结管理。松下的回答是:“下雨打伞。”下雨打伞是什么意思呢?松下的解释是“素直心”。同样的道理中国人叫做平常心;日本人叫做素直心;还是洋人最实在,就把它直截了当地叫做COMMON SENSE。
没有平常心就会轻举妄动,老子说:“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
要说明“黄老之治”管理的内涵和深度,我试从《资治通鉴》中摘录一个案例:
曹参接任萧何当宰相,行政上完全遵从萧何的体制和程序。选择干部则偏重沉默寡言,年长实干的。有诸多言论,想冒尖的干部,曹参就直接批评他们。
曹参日夜喝酒,有干部来劝他做事的,曹参就请他们喝酒。在过程中还想说话的,曹参就把他们灌醉,使得他们始终没有发言的机会。
当曹参发现干部犯了些小错误,他就掩盖过去,于是一切就在平平淡淡中,平平静静地过去。
曹参的儿子曹窟陪皇帝读书,皇帝责怪宰相不做事,于是就叫曹窟去劝说曹参。曹参大发脾气,把儿子打了二百大板,骂道:“你去侍侯皇帝吧!天下大事哪里是该你来发言的呢?”
上朝时,皇帝对曹参说:“是我叫曹窟去劝告你的!”曹参脱帽子谢问皇帝:“陛下自己感觉比高祖如何?”皇帝说:“我哪里敢和先帝相比呢!”曹参又问:“陛下认为我有萧何的水平吗?”皇帝回答:“我看你好象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对极了。高帝与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制度都已执行得很好了。今天陛下 和曹参等遵守这些制度,确保不犯错误,难道不算是可以了吗?”皇帝回答:“好家伙!”
关键是老百姓的评价如何。老百姓歌唱萧何和曹参的管理:“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壹。”这就是“黄老之治”的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