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桥镇

区域概况泸桥镇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康定49公里,离成都315公里。面积149.9平方公里,人口1.7万。川藏公路过境。辖大坝、挖角、泸桥、新桥、团结、咱里、海子、山岔8个村委会和南街、北街2居委会。
历史沿革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四川巡抚准在大渡河的安乐(藏语称阿垄)修建铁索桥,桥成后,康熙帝赐名为“泸定桥”,“泸”指河(修桥时误称为泸河),“定”表示平定“西炉”之乱后泸河一带已安定。“泸桥”之名由此而来。
1951年属桥头乡,1958年隶泸桥公社,1966年析置城关镇,1978年更名泸桥镇,1985年泸桥乡并入。[1]
气候特点属青藏高原亚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5,4℃,1月平均气温6﹒2℃,最低温度-5.0℃。7月平均气温23℃,最高温度36.4℃。年降水量664﹒4毫米。年均日照时数为1323﹒6小时。无霜期278天。
农业主产玉米、小麦、水稻。
旅游资源泸桥镇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定桥及泸定桥革命文物陈列馆。
泸定桥横跨大渡河,

又称大渡河铁索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建成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桥东立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记载了修桥的原因、桥的规模及维修办法等。该桥为铁索悬桥。桥长103米,宽3米,桥两端各有20米高的桥台,桥台内固定铁桩,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的落井铁桩里,其中9根作底链,上铺木板,4根分两侧作扶手。铁链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
自清以来,该桥为四川入藏的咽喉要道和军事要津。1863年,太平天国起义中骁勇善战的翼王石达开在此抢渡大渡河失利,全军覆没。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师以22位勇士为突击队,在此消灭守敌,飞夺泸定桥,摆脱了蒋介石的追兵,泸定桥因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丰碑,闻名世界。
泸定桥建筑风貌独特,为世界和我国所独有。泸定桥参观浏览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泸定桥。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博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及其公园,邓小平题写的碑名,聂荣臻撰写的碑文。纪念碑及其公园设计新颖,把纪念意义、地方风情、艺术博览、旅游观光融为一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