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来水博物馆

基本资料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北大街甲6号院清水苑内
开放日期:周三至周日开放
开放时间:9:00-16:00
特别推荐:1.水塔模型、水站模型、管网电子示意图大屏幕;2.水源八厂制水工艺沙盘、水源九厂制水工艺模型;3.北京水系与城市供水
乘车路线:44、106、107、117、123、800路或地铁东直门站下车,从东直门桥沿二环路向北500米路东
门票价格: 大人:5元 学生:2元
馆点介绍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成立于2000年,位于东直门北大街清水苑社区内。目前展馆共有三个展厅,第一部分:艰苦创业,励精图治;第二部分:清泉悠悠鉴古今;第三部分: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北京自来水博物馆隶属于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是北京第一座由企业自筹资金建成的博物馆,目前已经成为“北京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博物馆所在地是北京历史上第一座水厂——东直门水厂的位置,博物馆的主建筑就是原来的蒸汽机房(蒸汽机房投产于1910年,高12米,面积600多平方米,装有卧式双动活塞往复式蒸汽机两台,驱动两台水泵,功率441.6千瓦,日配水能力1.87万立方米。水厂内经过消毒的水就是从这里的机泵泵入水塔,再靠重力流送到管网里。)。除了这个汽机房,我们还能够在这里看到东直门水厂其他一些近百年历史的建筑及设施。装修一新的汽机房还保留着今天难得一见的欧式建筑风格,里面陈列的实物、图片、模型、沙盘及说明文字等,可以让你清楚地了解北京自来水事业90多年发展的历程。该展览通过实物让我们了解了自来水发展的历史,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自来水事业的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展览借助声、光、电等技术给我们演示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地下水管网络的分布、水质监测方法等等,让参观者初步懂得了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同时理解了自来水绝非自来,它既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也是人们劳动的产品。博物馆还设有电脑触摸屏、管网破漏检测等观众可直接参与的交互活动,以充分提高观众的兴趣,增加理解。
历史来源北京东直门外,一个名叫清水苑的居民区里,松柏葳蕤,小桥流水,景色宜人。在这片苏州园林般的白墙灰瓦间,耸立着两个典型的欧式建筑,一座是体态雍容的绿顶圆亭,一座则宽大优雅胜似西方教堂。此中西合璧之所,就是北京自来水博物馆。

京城自来水源起于“火”
历史上,北京城区居民都自打土井,取用浅层地下水。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北京内外城已有土井1245眼,但水质多数咸苦。有意思的是,京城得以兴修自来水工程,竟是缘起于火。据说当年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召见袁世凯的时候,正好赶上一个小太监来报,称某个地方发生了火灾,惹得慈禧太后非常恼怒,就向袁世凯询问防火良策,袁世凯答曰:以自来水对。自此,在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的3月18日,农工商部大臣溥颋、熙彦、杨士琦上奏“请办京师自来水一事”后,由周学熙掌舵的京师自来水公司终于得以落成。博物馆内至今还保留着当年请办自来水公司的奏折。而自来水公司的成立,不仅在北京地区自来水事业发展的蓝图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最早的股份制企业之一。当年发行的股票、存根,还有营业执照,都陈列在博物馆中。
自来水最早用车送
走进博物馆,左手边一驾木质独轮水车静静地停靠在一旁,上面还放有两个水桶和一条扁担。它们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北京自来水发展初期的一段历史。当年自来水公司刚成立时,自来水并没有真正地流进千家万户,而是在几条胡同之间,设立一个公共水站,由水夫看管,自来水要先灌进水车里,再送到各家各户。自来水虽好,可老百姓一开始并不买账,甚至很难接受。自来水公司只得大肆宣传,频频出招:免费品尝,半价优惠,对老幼病残用户还管送水上门……渐渐的,人们体会出了自来水较土井水的确清洁方便,自来水公司的生意方红火了起来。
众志成城引来生之命脉

自来水博物馆专门开辟了一个展区,用于展示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以及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北京自来水事业的蓬勃发展。一幅巨型电子管网图,几乎占据了一整面墙壁,图中细密交错的管网线,记录着自来水流过的足迹。转眼再看,几幅老照片上,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甚是引人注目: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正在与工人们一起,在北京水库建设工地上挥汗如雨地劳动着,展现出上下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共同解决京城吃水用水难题的感人一幕。由此可见,自来水对于寻常百姓而言,也许只是生活中的细微末节,但对于党和政府,却是关系民生的大计。自来水绝非“自来”,而是源自于人们的智慧和艰辛努力。
小小一间自来水博物馆,虽然没有多么磅礴恢弘的气势,或是深邃古老的历史文明,但是它却用最平实的内蕴,记述着几代供水人走过的昨天和今天。当我们沿着这些足迹,回溯一个个平凡和不平凡的日子时,“水乃生之命脉”的可贵,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现代科技发展给予人类的恩赐,已经悄悄地印在了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