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家别湖上亭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译文:

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注释:

1、移家:搬家。

2、浑:全。

3、频啼:连续鸣叫。

赏析:

这首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不啻是天造地设。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为后人广泛采用。宋人周邦彦“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王实甫《西厢记》“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长,咫尺情牵惹”等以柳条写离情,都是与这句诗的写法一脉相承的。“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朝代:唐 体裁:七绝

[出处]

全唐诗:卷270_13

作者简介:戎昱,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江陵)人。生卒年不详。曾举进士,登第与否,记述不一。得到杜甫的器重。曾任辰州刺史、虔州刺史。

【戎昱】(744~800)唐代诗人。荆州人。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桂州刺史李昌?幕僚,颇受信用。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他是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友》较有名。存诗125首,明人辑有《戎昱诗集》。

戎昱,荆南人,登进士第。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建中中,为辰、虔二州刺史。存诗125首,明人辑有《戎昱诗集》。其诗语言清丽婉朴,铺陈描写的手法较为多样,意境上大多写得悲气纵横(诗中常有“愁”、“泪”、“哭”、“啼”、“悲”、“涕”等字),颇为感人。题材上写边塞戎旅和秋思送别的诗很多。代表作有《塞下曲》、《移家别湖上亭》、《苦哉行五首》、《罗江客舍》、《客堂秋夕》、《从军行》、《江城秋霁》、《送陆秀才归觐省 》、《霁雪》、《江上柳送人》、《辰州建中四年多怀》、《八月十五日》、《出军》、《红槿花》、《桂州岁暮》、《旅次寄湖南张郎中》等,其中以《塞下曲》和《移家别湖上亭》两首为最著名。《塞下曲》写戍边将士在劫空敌塞(虏塞)后凯旋归来,“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场面十分壮阔,撼动人心.《移家别湖上亭》写诗人搬家与“湖上亭”道别,亭边的“柳条藤蔓”仿佛系着离情,那黄莺也象与久居此地的诗人认识似的,因为将要离别连连地叫了四五声(“频啼四五声”),写得很是生动有趣。集五卷,今编诗一卷。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