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关
正阳关镇,属安徽省寿县,现为安徽省重点建设中心镇,省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该镇机构设置齐全,设有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辖18个村,4个居委会,2个水上运输单位,总人口6.14万人,总面积102.8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15平方公里,非农人口1.8万人。
正阳关镇,又名正阳关,系中华名关之一,古称颍尾,阳石,羊市、羊石城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早在东周中期已具雏形。《左传》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有“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记载,以此计算,正阳关镇已有2530多年历史;又据明嘉靖29年(公元1550年)出版的《寿州志》载“东正阳镇,州南六十里,古名羊市,汉昭烈筑城屯兵于此”。据此正阳关至今已有1780余年的筑城史。
正阳关地理坐标:东经116°30',北纬32°24',地处淮河、颍河、淠河三水交汇处,位于淮河南岸,扼守淮、颍、淠三水之咽喉,是淮河中游重要水运枢纽,有“七十二水通正阳之说”。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正阳关得水运之利,擅舟楫之便,商贩辐辏,市场繁荣,自古就是淮河中游重要货物集散地,明王朝见正阳是收取商人、船民赋税的好地方,就于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在此设立收钞大关,直属户部管理。“正阳关”即因此得名。
正阳关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水路七十二水通正阳,陆路今310省道纵贯全镇。“舟车四达、物盛人众”,“户口殷繁、市廛绕富”,“帆船竞至、商贾沓来”,以前曾是鄂、豫、皖三省二十四县商品集散中心,全国有八个省在正阳关设有会馆。古有“凤城首镇”之誉(因正阳关古属凤阳府),今为皖西著名的商贸重镇。
正阳关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历代优秀人物辈出,仅在中国近代史上,就曾出现过协助陈独秀倡导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高语罕;有协助孙中山创建黄埔军校的我党早期党员茅延桢等一批优秀人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优秀人物更是不胜枚举。
正阳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有载于史书的正阳八景(苍沟舟市、秀涧离筵、刘备古城、董生遗址、边洲渔会、淮水帆飞、西城春柳、南湖晴光)。现在历史遗存随处可见。有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的玄帝庙,有铸造于明正德7年(公元1512年)的玄天大帝等5尊铜像,有建于清同治5年(公元1866年)的三座古城门,有1929年设立的中央交通站正阳分站旧址,有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等。还有群众喜闻乐见的抬阁、肘阁、穿心阁等优秀民间艺术。名优特产品有:正阳绣品,肖氏瓜子、成氏麻油、蒿子、蚬子、召鸟 子,淮王鱼等,农产品有优质小麦、水稻、大豆等。
多年来,镇党委、政府牢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以富民兴镇、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依托古镇优势,统筹城乡发展,走“工业兴镇、招商活镇、城建改貌、调整结构、发展旅游、活商富民”之路,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取得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有个私企业近100家,其中年产值超过500万元4家,较为有名的企业有:正阳关绣品总厂、羊毛衫编织厂,正阳船舶修造厂,镇南铸造一条街,正达肉鸡加工厂等。现在全镇已形成了以绣品、羊毛衫编织,船舶制造、翻砂铸造、纸品包装、板材加工、肉鸡养殖加工、粮油食品深加工、大棚蔬菜瓜果等支柱产业。
现在,正阳关镇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商贸流通繁荣有序,个私经济兴旺发达,招商引资环境日益优化,一个文明和谐、充满生机的正阳关正呈现在皖西大地,实为外地客商投资创业的一方热土。
《辞海》(1989年版)对“正阳关”的解释为:正阳关,镇名,在安徽省寿县西北部,淮河南岸。淮河沿岸重要集市之一。(正阳县在淮河上游北岸,符合山南水北谓之阳,而正阳关却在淮河南岸,详情见《历史上的东正阳西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