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侯麦
(1920年4月4日—2010年1月11日)法国著名电影人。在新浪潮诸导演中,侯麦当属大器晚成的一类。侯麦49岁时以《我与慕德的一夜》受到国际影评人的热烈喝彩。由此,侯麦以几乎始终如一、几近固执的简约和散淡风格,开始了他漫长的电影之旅。喜爱侯麦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喜欢他的简约。对于如今的影迷来说,侯麦的魅力在于简约隽永的影像风格,兼具文学气息与人生哲理的精妙对白,还有,敏感、脆弱、优柔的主人公们。
目录[隐藏]
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侯麦主要作品年表侯麦的电影花絮竞赛片《男神和女神的爱情》简介埃里克·侯麦获奖荣誉逝世
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1920年4月4日生于法国东部的南锡,原名让-马里·莫里斯·舍热(Jean-Marie Maurice Scherer)。
侯麦的第一个职业是教师,但不久就转向电影评论,1950年他成为著名的《电影手册》的创始编辑之一,与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雅克·里维埃等后来著名的“新浪潮”导演一起工作,并做了7年的主编。他大力推崇当时被认为不入流的希区柯克、罗塞里尼、茂瑙等人。整个50年代,他与戈达尔、特吕弗等人合作拍摄了一些插曲式的短片。但逐渐地,他离开了这些“新浪潮”导演乃至整个现代电影的方向,朝着自己个人的目标暗暗接近。侯麦电影的简约风格是简到极致,只保留一些最基本的东西。侯麦有意让音乐在他的电影中缺席,只留下对话或是内心独白,只表现生活中应该有的各类声响,他的目的只有一个,让观者集中精力,去发现和聆听声音后面的声音。
自1950年代开始,侯麦开始拍摄短片。1951年推出了短片《表演,或夏尔洛特和他的牛排》,由后来也成为新浪潮主将的高达(Godard)主演。直至1959年,侯麦导演了其第一部长片《狮子星座》(Le Signe du lion),但票房失利。
60年代初,侯麦着手拍摄他的“六个道德故事”计划,1962年推出第一部《蒙索的女面包师》,此后,相继推出《苏珊的职业》(1963)、《女收藏家》(1967)、《我在莫德的一夜》(1969,这也是他首部标准长度影片,引起评论界和观众的热烈反响,据说此片对路易·马勒的《与安德烈共进午餐》影响很大)、《克莱尔的膝盖》(1970)、《午后之爱》(1972)。通过“道德故事”的捆绑计划,他成功地实现了引人注意的企图,特吕弗为他大声叫好。这是两个被视为“新浪潮”叛徒的额手相庆。
对于“道德故事”的概念,他解释道:“这不是探讨人们做什么,而是探讨他们做事情时脑子里想什么。与其说是行动的电影,毋宁说是思想的电影。”侯麦10年中全部道德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两种标准的对抗——“一边是自然,另一边是人性;一边是情欲,另一边是英雄主义的优雅。”(侯麦语)道德结构深埋其下,它的中心是自我沉湎的男性,最初总是过于自信和骄矜;环境被精心设置成可以反射出人物的道德处境;主人公是智性的,自省的,能够辨认出事件所蕴含的重大意味,并在故事进程甚至旁白中自我评价(然而这种评价并不总是可靠的)。他们可能通过没完没了的理性思考将自己陷入歧途,这时他们只消放弃过于自负的智性和自我中心,简单地接受这个世界,一切便都突然明了了。
侯麦的影片技术从来不是暴力的或引人注目的,他很少采用奇特的角度和运动,甚至很少采用作曲,但充斥片中的粘稠的情欲味道和令人沉湎的优雅对真正喜爱他的观众是巨大的享受——人们乐于看到诸如一个沉迷于少女膝盖的中年男人是如何摆脱这种困境的,或者一个已婚男人如何与一个女相识共进漫长的午餐的,或者一个矛盾重重的男人是如何拒绝被“收藏”的。侯麦的影迷不能同时是斯皮尔伯格的影迷。
在拍摄了《O侯爵夫人》(1976)和《柏士浮》(1978)两部非常有特点的历史片之后,侯麦于1980年的《飞行员的妻子》开始了他的“喜剧与箴言”序列。这一系列还有《好姻缘》(1982)、《沙滩上的宝莲》(1982)、《巴黎的满月》(1984)、《绿光》(1986)、《我女友的男友》(1987)。评论界注意到他的人物从能够看透自己困境的古典型中年男人转向了充满迷惑的情感纠葛、不能正确解释自己处境的现代年青人。“人在18至25岁时即已拥有了自己的思想,接下来整个一生都用来发展它。”老侯麦的这段话可以解释他对青春和美的独有偏好。这种微妙的变化也反映在对背景情调的利用上:巴黎的满月增加了情欲的不安、海滩上的绿光暗示了女主人公的迷惑——色彩成为这一时期侯麦的法宝,他的光谱可以从最暗端直达最耀眼的强光,情调缤纷,从容细腻,暧昧无比。人类中所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变化都可以归结到“情欲”的暧昧那里。
在70岁高龄的时候,侯麦开始了他的第三序列:“四季故事”,这一序列以1990年的《春天的故事》开始,然后是《冬天的故事》(1992)、《夏天的故事》(1996)、最后结束在《秋天的故事》(1998)并达到了侯麦电影形式的顶峰,该片在美国被多家报刊评为当年十大最佳影片之一。“四季故事”继续了侯麦对人类内心地图的测绘,继续了对人与人之间恼人游戏的多样性探索。四季的轮回构成了一个圆圈,同时也是一个更新。这一序列中充满了具有“季节性个性”的人物,导演籍此探讨人类内心真实的情欲:“当幻想转向爱的时候,直觉却并不总是跟随。”(侯麦语)
迄今为止,侯麦共拍摄了50多部影片,其中大部分影片都在处理关于男女情欲的纠葛。这是浪漫主义的领域,但并不妨碍侯麦做一个内心的古典主义者。他以笛卡儿式的精确描绘出他的人物情感变化的无理数,这个领域风光无限,并且永远不会得出某个常数。不能说侯麦不关心他的时代。他是一个谦逊的人道主义者。他的影片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写出了他的人物在一些“小时刻”(相对于大时代的大事件)脆弱、迷惑和烦躁不安的一面。同样不能说侯麦是个电影艺术的保守派。他是个古典型的男人,喜欢优雅的法国传统。对他来说,真正新颖的不是形式,而是隐藏在这些形式后面那些永不会过时的思想——对人类永恒的矛盾境遇的个人化思索。他是现代电影中的“新古典主义者”。侯麦影响了世界上很多电影人,从他的同胞伯那德·塔弗涅尔,到香港的王家卫。但侯麦是独一无二的。
侯麦的一些影片在欧洲特别是美国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对此侯麦似乎有点矛盾:他热爱法国的影片传统,可是对法国现代电影的走向却抱有疑问。这是一种在政府扶持下的孤芳自赏的电影。他认为高雅艺术必须依赖大众艺术才能生存。“我不把我的成功归功于国家的补贴,而是归功于忠实的公众,他们一贯支持我,”他苦涩地说,“虽然这种支持不很巨大,但也足以让我前进,因为我的影片花费并不多。”
侯麦对新闻界严守私生活的细节。对他的传闻有时近乎伪造,比如说他拒绝乘坐出租车,因为他不愿意对空气污染有所贡献。还有一次,他请一位作曲家写一部交响乐,并准备在影片中以人耳不能听见的音量来使用。在拍摄《我在莫德的一夜》时,他将开机日期推迟了一年,因为他坚持必须在圣诞节时拍摄他的关键场景。所有这一切都传达出这样一种信息: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中一个不合时宜的人。
侯麦主要作品年表
1959《狮子星座》(狮子的标记)(Le Signe du Lion)
1962《蒙梭街的面包店女子》(La Boulangere de Monceau,26分钟短片)(“道德故事”系列)
1963《苏珊的爱情事业》(La Carriere de Suzanne,60分钟)(“道德故事”系列)
1964《塞尔旺特的唐吉诃德》(Don Quichotte de Cervantes)(纪录片)
1965(Paris vue par...)(短片合集,与让-吕克·戈达尔、克罗德·夏布罗尔、让·杜谢、让-达尼埃尔·波莱、让·鲁什联合指导)
1967《女收藏家》(收藏男人的女人)(La Collectioneuse)(“道德故事”系列)
1969《慕德家的一夜》(Ma Nuit Chez Maude)(“道德故事”系列)
1970《克拉之膝》(克莱尔的膝盖)(Le Genou de Claire)(“道德故事”系列)
1972《下午的恋情》(午后之恋)(L'Amour de l'après-midi)(“道德故事”系列)
1976《O女侯爵》(La Marquese d'O)
1978《高卢人帕希伐尔》(Perceval le Gallois)
1980《飞行员的妻子》(La Femme de l'Aviateur)(“喜剧与谚语”系列)
1982《好姻缘》(Le Beau Mariage)(“喜剧与谚语”系列)
1983《沙滩上的宝莲》(宝琳在沙滩)(Pauline a la Plage)(“喜剧与谚语”系列)
1984《圆月映花都》(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喜剧与谚语”系列)
1986《绿光》(Le Rayon Vert)(“喜剧与谚语”系列)
1987《双姝奇遇》(蕾芮特与米拉贝尔的四个奇遇)(Quatre Aentures de Reinette et Mirabelle)(“喜剧与谚语”系列)
1987《我女朋友的男朋友》(L'Ami de Mon Amie)(“喜剧与谚语”系列)
1989《春天的故事》(Conte de Printemps)(“四季的故事”系列)
1992《冬天的故事》(Conte d`Hiver)(“四季的故事”系列)
1993《大树、市长和文化宫》(L'Arbre,le Maire et la Mediatheque)
1995《巴黎的约会》(Les Rendez-vous de Paris)
1995《夏天的故事》(Conte d'Éte)(“四季的故事”系列)
2000《秋天的故事》(Conte d'Automne)(“四季的故事系列)
2001《贵妇与公爵》(L'Anglaise et le Duc)
2003《三面间谍》(Triple Agent)
2005《红色沙发》(Le Canapé rouge)
2007《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Amours d'Astrée et de Céladon, Les )(又名《阿斯特蕾和瑟拉多的爱情》)
侯麦的电影花絮侯麦姓名的由来:
[1]Eric Rohmer这个姓名根据奥地利籍美国导演埃里克·冯·斯特劳亨(Eric von Stroheim)的名字和小说家萨克斯·侯麦(Sax Rohmer)的姓氏组合而成。
侯麦在《喜剧与箴言》系列中,每一部电影都对应一句法国谚语:
《飞行员的妻子》La Femme de L"aviateur 1980
——“人不可能什么都不想。”(“It is impossible to think about nothing。”)
《好姻缘》Le Beau Mariage 1982
——“有谁不向往空中楼阁?”(“Can any of us refrain from building castles in Spain?”)
《沙滩上的宝琳》Pauline a La Plage 1982
——“言多必失”(“He who talks too much will hurt himself。”)
《圆月映花都》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 1984
——“有两栋房子的人失去了他的头脑,有两个女人的男人失去了他的灵魂。”(“He who has two women loses his soul, he who has two houses loses his mind。”)
《绿光》Le Rayon Vert 1986
——“啊,愿心心相印的时刻早日到来!”(“Ah, for the days/that set our hearts ablaze!”)
《我女朋友的男朋友》L"Ami de Mon Amie,1987
——“我朋友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My friends" friends are my friends。”)
侯麦的三大电影系列:
1. 道德故事
这个系列完成于1962-1972年,由6部影片组成:《蒙梭的面包店女孩》(1962)、《苏珊娜的情感经历》(1963)、《女收藏家》(1967)、《我在慕德家的一夜》(1969)、《克莱尔的膝盖》(1979)、《午后之爱》(1972)。
2. 喜剧与箴言
完成于1980-1987年的这个系列包括7部影片:《飞行员的妻子》(1981)、《美满婚姻》(1982)、《海滩上的宝琳》(1983)、《圆月映花都》(1984)、《绿光》(1985)、《双姝奇遇》(1986)、《我女朋友的男朋友》(1987)。
3. 四季故事
“四季故事”由四部影片组成:《春天的故事》(1989)、《冬天的故事》(1992)、《夏天的故事》(1995)、《秋天的故事》(1998)。
竞赛片《男神和女神的爱情》简介[2]片名:Les Amours d’Astrée et Céladon
译名:男神和女神的爱情
导演:埃里克•侯麦 Eric Rohmer
主演:安迪•格丽特Andy Gillet
史蒂芬妮•德•克雷昂科Stéphanie de Crayencour
类型:剧情/浪漫
国别:意大利
很久很久以前,牧羊人和牧羊女在美丽的森林中相亲相爱,甜蜜的生活着,直到牧羊女听信了谣言认为牧羊人对自己不忠,于是牧羊女发誓今生再也不想再见到牧羊人。牧羊人在绝望之中投河自杀却被菏泽仙女们所搭救。决心要让这一切破镜重圆,而牧羊女的誓言却成了最大的羁绊,牧羊人于是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旅程,在此过程中他必须抵制种种诱惑,遵从真爱的指引才能最终修成正果回到牧羊女的身边。
随着今年两位大师的相继过世,如埃里克•侯麦这样缔造影史的老人就愈发变成了宝贝一样珍稀。而侯麦大师今年却以85岁的高龄仍携新作赶来水城捧场,此举本身,就已经可以入载史册了。说起来侯麦大师和威尼斯绝对算是老交情了,当年老人带着《绿光》初征水城就拿下了金狮大奖,而2001年威尼斯又再次将终身成就奖颁给了侯麦大师。此次,大师再度光临水城,其捧场甚至旅游的意味远大于争夺奖项的野心,一方面大师已经登峰造极,无须再用得奖来证明什么,另一方面,从刚刚过去的嘎纳电影节的“喜新厌旧”来看,老家伙们在水城同样讨不到什么好处,所以还是把舞台留给年轻人吧。不过,无论如何,侯麦大师的到来着实为电影节壮了不小的声威。
埃里克·侯麦获奖荣誉[3]·1967年《女收藏家》(LaCollectioneuse)1967年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1969年《慕德家一夜》(Ma Nuit Chez Maude)196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197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1971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1976年《O女侯爵》(LaMarquesed'O)1976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1983年《沙滩上的宝莲》(PaulinealaPlage)1983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费比西奖
·1984年《圆月映花都》(LesNuitsdelaPleineLune)1984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银狮奖
·1986年《绿光》(LeRayonVert)1986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费比西奖
·1992年《冬天的故事》(Conted`Hiver)1992年柏林电影节普通评审团奖/费比西奖
·1998年《秋天的故事》(Conted'Automne)1998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2001年《贵妇与公爵》(L'AnglaiseetleDuc)2001年欧洲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提名)
·2007年《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LesAmoursd'AstréeetdeCéladon)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逝世据法新社消息,法国著名导演埃里克-侯麦( Eric Rohmer)于当地时间1月11日(周一)在法国巴黎去世,享年89岁。
侯麦的死讯是他的制片人玛格丽特-梅内戈(Margaret Menegoz)对外宣布的,侯麦的亲属透露,此前他已经入院一个星期了。
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生于法国南锡,是60年代法国新浪潮运动中与戈达尔、特吕弗等比肩的重要人物,他导演的作品超过四十部。2001年,81岁的侯麦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终身成就奖。侯麦原是一位文学教授和电影评论家。1950年开始拍摄短片。1963年参加影片《六位导演眼中的巴黎》的拍摄,导演了该片的第4个插曲《星形广场》(1965)。1959年,拍了第一部长片《狮子星座》,获得成功。此后,从1962年起不断拍片,至80年代拍了14部长片,其中包括两组系列。第一系列是《六部道德故事》(1962-1972)即《蒙索的女面包师》、《苏珊娜的故事》、《收集男人的女人》、《慕德家一夜》、《克拉之膝》、《午后之爱》。
侯麦2007年推出了新作《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之后曾应允将随影片一起造访威尼斯电影节,却突然向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发来了“请假信”,原因是“健康状况”不稳定。没有侯麦出席的发布会冷冷清清,几位年轻的面孔像他的新片一样美好而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