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圈

太阳圈也称为日球,是太阳风在空间中造成的气泡,虽然来自星际空间的中性原子可以渗入这个气泡,但实际上在太阳圈中的物质都是来自太阳本身的。
太阳风从太阳向四面八方流出,行经地球附近时的速度仍高达每秒数百公里(时速大约百万英里)。到远离太阳之后,这个距离至少在冥王星的轨道之外,原本超音速的风因为遭遇气体的星际介质而减速。这个过程分几个阶段进行:
在太阳系内,太阳风以超音速的速度向外传送,在终端激波,一种停滞的激波,太阳风的速度降低至音速之下,并且进入亚音速(大约每小时1000公里或时速621英里)。
一但低至亚音速,太阳风也许会受到周围星际介质的流体影响,压力导致太阳风在太阳后方形成像彗星的尾巴,称为日鞘。
日鞘的外层表面,也就是太阳圈与星际介质遭遇的表面,称为日球层顶。这是整个太阳圈的边缘。
当太阳环绕银河中心运转时,日球层顶造成星际介质的动荡。在日球层顶之外的弓形激波,是因为往前推进的日球层顶施加在星际介质上的压力造成的扰动区域。
精确的日鞘形状和距离迄今仍不能决定,行星际太空船,像先驱者10号、先驱者11号、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都朝向太阳系的边缘前进,最终都将穿越日球层顶。
在2005年5月,旅行者1号被宣布已经在2004年12月,在85天文单位的距离上越过终端激波进入日鞘。在相对方向上的旅行者2号,在2006年5月当她距离太阳只有76天文单位时,因为侦测到返回的微粒,也被认为越过了终端激波。这暗示太阳圈的形状也许是不规则的,在太阳的北半球向外凸起,而南半球被向内挤压.
太阳风中包含的微粒有来自日冕的离子和由微粒携带的场,特别是磁场。当太阳以大约27天的周期自转时,磁场也跟随著太阳风缠绕成螺旋线。 太阳磁场的变化也随著太阳风向外传送,并且在地球自己的磁气层内造成磁暴。
在2005年3月,装置在SOHO卫星上的太阳风各向异性仪(SWAN)的报告显示,原本应该被太阳风的粒子填满的太阳圈,藉以阻挡来自太阳系外的星际介质,在周围的区域已经有星际介质渗入,而且可能在银河系区域性的磁场作用下产生了变形,成为非轴对称的.